我是浙江嘉善人,来上海之前就是在拜师傅学生意,11岁开始,学了六年。在师傅店里,六年时间里,没休息日子的,要么生病、睡觉。我们那会儿,学的时候都是打(编)篾席,用的是小竹子,细的篾,(劈得)像纸头一样厚薄呢,一根竹子最多可以劈到12层。我开始都是劈粗篾(编筛子用的篾),劈了1年多,才劈得出细的,做手艺的东西要靠自己钻研的呀,跟唱戏一样的,要排,练,排,练。
1954年我进单位,就在朱家角,叫竹棕社,有七八十个人,后来变成钢丝绳厂了。我58岁时退休,就回来自己做。有些东西农村里慢慢不需要了,像鱼篓,我是卖掉一只再做一只,平时不做的。现在主要还是做(热水瓶)竹壳。竹壳也是我自己钻(研)出来的,不用教的,基本功有了,就可以靠自己研究。这个东西市面上不多,周围一些小店铺、旅馆会来跟我订。还有上海市区几家店,都画好草图来的,有工夫么就帮他们做做。不过做么烦不过,钞票么也赚不到,去年我就不做了,岁数到了,现在朱家角没人会做竹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