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年前,我出生在上海虹口区闵行路,就在吴淞路口昔日之巡捕房今之虹口区公安分局东首四五间铺子的楼上,靠近峨眉路。这一排铺子后面是个大里弄,里弄另一头是塘沽路,弄堂口对着当时很有名气的三角地小菜场。
我父亲是广东人。过去虹口这一地段住着很多广东人,简直可以说是广东人集中的一个地段。我父亲在闵行路经营一家木器店(就是我生下来的那间铺子)和一家纸行,在峨眉路他还经营一家印刷所。我们同乡在天潼路也经营一家纸行,大人常带着我到那里去跟同乡小朋友玩。
就在我们那个地段有广东人的私塾。我四岁就启蒙向孔夫子叩头,我哥哥第一次带我去私塾上课时,我在大门口看到私塾老师高高在上,坐在一张靠背椅子上面,旁边放着一根准备打人的藤条,吓得返身就跑回家,哥哥追我也来不及。我能一下子跑到家,妈妈护住我,说我人这么小,不读也罢,可见路很近。
也在这个地段里,我记得还有一座广东人的庙,叫三元宫,它是在武昌路还是在塘沽路,我记不清了。初一十五和节日那里很热闹,我小时候常跟大人进去。庙里有许多牌匾,听说有一块牌匾落下来还砸了人。我五六岁回广州,十年后回来,已是日军侵占上海时期,我出于好奇,特地去找这三元宫,看到庙没有了,它已改为木材厂,堆着木材。
虹口这一地段的武昌路,真可说是一条广东街,广东人多,店铺很有广东特色,非常热闹。那里当时有一家大酒楼,叫粤商楼。招牌是不是粤商楼,我说不准,因为那时候我不识字,可是声音绝对没有错。碰到婚嫁请酒什么的,这一带的人就在这里摆酒席,而不是到南京路的大三元、新雅或者四马路的杏花楼。
我从小是电影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电影是在虹口电影院,在乍浦路,也就是解放初期的虹口文化馆。在那里我看过《阎瑞生》,《曹操逼宫》(看了一半就吓得回家)以及劳莱哈台的滑稽片。不久以后虹口电影院对马路开了一家新电影院,即现在的胜利电影院,当时叫好莱坞电影院,又改名威利电影院。它一开张我就去看电影了。
我小时候的天地就在虹口这一小块地段,过苏州河是大事,至今只记得大人曾抱着我到南京路大东旅馆吃过一顿西餐,到南京路日升楼今永安新楼原址的旧天蟾舞台看过一次《封神榜》。就这么点记忆。
五六岁我就离开上海去了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