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适逢杨立青教授去世一周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专场音乐会,以缅怀杨立青教授。
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演奏,指挥家张亮执棒,囊括了20世纪80年代杨立青所作的《乌江恨》《节日》序曲;20世纪90年代所作的《引子、吟腔与快板》《荒漠暮色》,以及压轴上演、作于2011年的《木卡姆印象》,作为杨先生卸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后重拾作曲之笔的作品,《木卡姆印象》成为了先生的“绝唱”。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杨先生的作品,正是这首《木卡姆印象》。由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担当独奏,在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建校85周年的庆典音乐会上演出。对于当时仅是大一新生的我而言,杨先生的这首作品令我对当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产生浓厚兴趣,萌生了将来致力于近当代音乐作品研究的愿望。
回到音乐会现场,不同于各类大小音乐会,杨立青教授的这场作品音乐会的气氛在期盼中又带着一份凝重。第一首《节日》标题奠定了乐曲愉悦欢腾的基调,让听众暂时忘却沉重去迎接杨先生带来的乐观真实的音乐态度。而音乐会进行过程中,现场观众越发百感交集。人们或是忆起了与杨先生共同经历的往事,或是心生遗憾与惭愧,音乐的复调交织中夹杂着跌宕、徘徊、淡淡的酸涩。
杨立青先生用一生书写着对音乐的热忱、对生活的感恩,纵使饱受磨难,仍拥有一颗不被污染的快乐心灵。也许“不朽”并不是用来被超越的,它更像是一个用来靠近的目标。真正的缅怀意味着静静聆听,那是对作曲家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