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菡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与石库门建筑紧密相连,是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气息。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上海党史教育基地文物史料联展”时,不经意间发现,展览中不停地闪现一幢幢石库门建筑的图片,那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石库门房子中的人和事。原来中国共产党的火种就悄悄诞生在那黑漆大门的背后,然后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掩映下,在窄窄的里弄中一路走来,逐步成长。
1921年7月23日,正值酷暑时节。傍晚,热气依然四溢,但在法租界贝勒路望志路(今黄陂南路兴业路)交叉口一条不引人注目的弄堂里,却隔三差五走进两三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人。看似无意之间,他们的身影都闪进了一扇后门。这里是李书城、李汉俊两兄弟的寓所,大概在1920年秋天,他们搬到这里。该弄堂房屋建于1920年夏秋之间,当时马路对面还是一片菜地,菜地旁边仅有一所庵堂,西邻今兴业路82号至92号也未建造,仅有一些平房和几家小手工业工场。因而这里还是偏僻之地,行人稀少。两兄弟的寓所是两栋典型的砖木结构的上海石库门建筑,一楼一底,内部打通,后门开在望志路108号(今兴业路78号)。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李汉俊剃须用的荡刀布,窄窄的灰黑的一条,当年应该是挂在摆放在二楼的洗脸架上的,再平常不过,但沾染的历史信息,却让我们似乎可以回望到李汉俊晨起洗漱时的生活。106号的底楼客堂摆放着一张长方形大餐桌,就是在这不足18平方米的客堂间里,来自上海、北京、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日本七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围坐在大餐桌周围,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帷幕,在荒芜贫瘠的中国大地上种下了一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种子。
一年后的7月16日至23日,在原公共租界南成都路福煦路口(今位于延安中路北侧,成都北路以西的沿街地带)“辅德里”的一排联排式石库门旧式里弄内,在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同样是一幢石库门楼房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了。正如门楣上镌刻着的“腾蛟起凤”四个大字,陈独秀、李达、张国焘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宛如蛟龙腾跃,用刚刚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审视、分析中国社会,在这里商讨擘画,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我党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提出了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这里本是李达的寓所。中共一大召开后,李达负责中央局的宣传工作,大概在1921年下半年,他租借了这栋房子。中共一大后开展的革命宣传活动也依托这里展开。李达在此秘密地编辑、出版了多部革命书籍,因而这里同时是人民出版社的社址。而对过的42、44号就是平民女校校址,平民女校第一次将改善妇女地位和革命事业结合起来,培养着一批中共早期的女性人才,如丁玲、王剑虹(后为瞿秋白妻子)、王一知(后为张太雷妻子)、钱希均(后为毛泽民夫人)等。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局机关迁回上海。7月,中央执行委员、农工部部长王荷波受党中央委派,经过仔细考察,在香山路三曾里(今闸北区公兴路临山路口)租下了一幢二层楼的石库门房子,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毛泽东、杨开慧一家住在楼下的前厢房,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在楼下的后厢房,罗章龙住在楼上。党中央开会、办公也都在楼上。三家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对外称是“王姓兄弟”,门外挂着“关捐行”,以帮人填写外文表格到海关去报税作职业掩护。中共中央局成员就在这里研讨全国的政治动向,草拟党的文件、决议,为《向导》等党报撰写文章。这里成为中共三大后党指挥全国革命运动的心脏。向警予作为“户主”,同邻里阿嫂打打招呼,拉拉关系。她的一张1922至1925年间使用的名片,朴素至极,却引领着我在历史的烟云中彷佛看见了她忙碌的身影。
还有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曾在会议上担任大会记录及向导工作的郑超麟回忆说,会址是新租来的一幢三层楼石库门房子,地点在上海去吴淞的铁路旁。上世纪80年代,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等单位经多方勘察验证后,确认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为中共四大会址。遗憾的是,这幢建筑和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一样,都在1932年淞沪战争期间毁于日军炮火,如今唯见一方石碑提醒着后来人,这里曾经有一段不平凡的岁月。除此而外,在浓密的梧桐树后,在上海的里弄中,还隐藏着许多红色机关,如环龙路老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即为第一届中共中央局所在地;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的地方;北成都路丽云坊(今成都北路741弄)54号是中共中央组织部遗址,在白色恐怖下,周恩来率领着恽代英、陈潭秋等人在这里恢复和健全党的组织,等等。
上海的里弄是最平常的生活空间,尽管近代上海容纳着八方来客,但在历史的岁月中,里弄中的上海人家却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格调,里弄中的红色人家大多为外乡人,为了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融入,不知道他们花费了多少心思。这看似平常的生活背后,又不知道有多少个不平常的日日夜夜的工作。正是这无数红色之家不平常的生活铺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