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秋
今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六十五周年纪念日,今天又值党的生日,每个人都会想得很多,追忆值得回味和敬仰那些人那些事。
许多年前,陪同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赴浙江写生,一日晚餐后,同沈先生在院子里散步,不经意谈起了过往经历,特别是上海解放那一刻的心情。“是啊,没想到革命这么快就胜利了!”沈先生若有所思地讲道。上海解放那年,正当三十而立的沈先生随大军进驻上海,上海解放战斗打响后的1949年5月22日沈先生同他战友们夜宿徐家汇的交通大学,担任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引发我兴趣的是,他讲到随身不离的是装有版画创作工具的小箱子,宝贝呀,它伴随了烽火岁月数十年,是他战斗的武器。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战士、画家的沈先生,创作工具的得心应手,为作品成功提供了保障,怪不得他看重这些刀具及印刷用具,执意带进城。许多年后,这个小箱子和抗战时期的木刻作品一起,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收获陈列。
沈先生清瘦的身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强大内心。人生的选择无怨无悔,这是艺术家所特有的素质。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沈先生对海派的研究源于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进入上海的兴奋点与海派文化分不开,尽管他的职务从美术室主任、美术工场场长、出版社社长,到美协秘书长、主席、文化局长等等,但他始终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画家,应该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西方艺术的研究比较中寻找合适自己的切入点。首先是套色木版画的贡献,那是填补了现代美术史上的浓重一笔,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雪夜》,画面穿透诗情画意,把美好传达给人们。读该画,你能感悟到用心用情的独到。沈先生认为:“艺术对生活实物的观察要入手其内,又须出手其外,来自自然又超脱于自然,才有艺术的境界美。”表现以简胜繁,单纯中突显自然美。这幅画参加了全国美展,后来又被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唐云先生大石斋玩,在墙上又看见了《上海雪夜》。北京华君武先生书房也长年挂着沈先生的经典之作《上海雪夜》,上海对沈先生来说,真是第二故乡。在这特殊的日子,献上心香一炷,聊表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