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升初招生之际,总有年轻家长纠结地问我:“我们买不起学区房,就近对口读公办,还是远择民办?”我说,其实学校都差不多。“那么为什么现在民办那么吃香——有的民办小学报名数与招生数竟达50:1;有的民办学校的会议室里的奖状挂不下,延伸到走廊里,甚至楼外的橱窗里、校门口的围墙上……”
其实很多事不能只看表象,要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就教师而言,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几乎都在公办学校不假。我并非贬低民办学校,这是由公办学校的先天条件决定的。由于民办学校经济上的自负盈亏,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大力宣传自己,甚至不惜重金在媒体上做广告。而吃皇粮的公办学校就没有必要刻意包装,也没有这笔广告费。至于民办学校的那么多奖状,自有道理,但这里有一个潜在的不公因素——生源。长期以来,公办学校是划地区对口招生的,生源无法选择;而民办学校是允许跨地区大范围招生的,这就给了他们择优的机会,也就出现了本文前面提到的50挑1的境遇。试想,这样挑选出来的“精英”参加学科类竞赛能不占优势吗?我记得某民办小学开办之初,为了树典型,教育领导部门还特别关照,要公办小学从在读的某年级中每班推荐一两名优秀学生给这所学校,这就意味着它集中了全区这个年级的尖子,他们在比赛中果然屡创佳绩,于是名声鹊起。
再则,在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民办学校为了求生存,较之公办更为卖力,学生负担更重,课余爱好几乎消失殆尽。所以民办学校更难走出像单晶琳、汪雨星那样在课外有突出特长的学生,也很难适应不久将要改革的高考选拔制度。
年轻家长认为民办好,还有一个原因——受国外私立学校的影响。的确,一些发达国家历史悠久的民办学校,办得很优秀。然而,他们的理念和我们不一样,条件也无法比。他们的经济来源不仅是学费,还有成功校友的巨额捐助,教育经费投入巨大,师生待遇十分优越。我的一个学生去英国哈罗中学留学,他说校内光标准足球场就有8个,橄榄球场、网球场、游泳馆、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图书馆、医院等应有尽有。学生宿舍每人一间。毕业班每班不超过8人。教师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教学质量绝对优于公立学校,毕业生一半以上都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他说他们最敬佩的学生不是学习优秀者而是体育获奖者。而我们的民办学校都是上世纪90年代新办的(解放前虽有一些百年老校,但解放后都由政府接管转为公立),经济上完全靠学费,没有校友的捐助,所以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又不愿朝民办跳,这给民办学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所以,国内民办学校也并不是样样都好,家长无须过于纠结,还是就近入学为好。更何况,人的一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如何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