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花莲的市中心有3条相交的马路,本地人的吃喝玩乐用都在这里解决,说是市中心,其实没有半点繁华的意思,几乎都是小铺子一间间挨在一起罢了。有意思的是,可能“好吃”这件事是所有人都很在意的,旅游部门印刷的地图也好,谷歌地图的电子定位也好,都清楚地标明了一间间有名的小吃店,按图索骥而去,发现间间都像“黑暗料理”却门庭若市。
在花莲中山路的一个街口,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公正包子店,据民宿老板娘说,自从来台湾的游客越来越多,花莲人就不怎么去吃这间店了,因为排不上,“其实隔壁的周家也是一样好吃啦。”其实,包子店卖的是蒸饺和厚皮儿小笼,很多美食的探寻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因当地饮食习惯和语言习惯不同,一些本很熟悉的东西引来一种“非尝不可”的好奇,等塞进嘴里又觉得“噢,原来是你!”可是就算注定有这样一个过程,食客们揭秘的好奇心和肚子里的馋虫好像觅食的永动机,支撑大家千里迢迢排上个把小时也要吃一口。
包子店的对面,有一间很旧的钢笔铺。店主赖爷爷已经83岁,从事钢笔维修60余年,他发明的两面写钢笔拿到了很多国家的专利。挑了一支,请赖爷爷帮忙刻了名字,爷爷反复叮咛:“钢笔要时不时拿出来写一写,如果几个月没动,就用水冲冲,如果几年没写,就要拿到店里去保养,唉,实在不行,寄回来给我也可以。”听了有点心酸,大概爷爷已经习惯现在的人不会常用钢笔,更不会爱惜保养,可是自己手造的产品就像要离开家的小孩,总免不了担心。
赖爷爷还说,自己的钢笔可以用三代。怕我不信,拿出一支坑坑疤疤的钢笔给我看,说已经用了几十年,照样还好写。但对我来说,别说三代了,明年能不能好好在用都没信心。
冷清的钢笔铺就这样和通宵达旦都在排队的包子铺面对面。大概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更多人对吃喝玩乐趋之若鹜,却很少再有人愿意为写好看的字、省一点墨水而买一支能用很多年的钢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