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中“求工作”
找工作到底有多难?电气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4届学生黄立东似乎并不觉得难。
大三暑假,黄立东的第一家正式实习单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厂,内容是储备技师。正值盛夏,生产工艺、车间流水线温度高达45℃以上,噪音强度需要配备耳塞,公司要求在实习期就二班制翻班,每天12小时坚持在生产线上,遇到设备故障马上到点排除。汗如雨下已不足形容,设备故障后的检修和善后更是让人筋疲力尽,回想一年前的经历,这位刚刚22岁的小伙子仍感叹不已。“对实习生来说,态度是能够被接受的关键,碰上又苦又累的岗位是幸运,必须坚持下来。”工厂实习结束后,黄立东已经获得了领导肯定和签约机会。
专利中求先机
英语考级、资格证书、技能等级……有人说大学就是不停考证。机械学院2014届毕业生马倩,大二时看到有学长抱着一沓专利,十分震惊。本以为离自己很远的“发明创造”,由此走进她的生活:向申有专利的同学请教流程,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创”兴趣小组,倾听知识产权讲座。从改进眼镜盒的收纳功能开始,到创新发明机床上的铁屑清理装置,临近毕业,马倩手里已有十多个专利证书了。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马倩却先后拿到多家上海本土企业的“入职通行证”。不过,马倩最后还是放弃了上海的机会,回到家乡加盟一家大型国企。
上海电机学院坚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结构型”教师,将技术教育学从书本搬到“一线”。学校自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经费,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学艺”一到两年,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由此拓宽了毕业生就业之路。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