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段日子,每天的新闻可谓热气腾腾。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91℃,水管爆裂了;大屏幕上七重天宾馆楼墙上的温度计,赫然的是42℃;露天的汽车车身上,喜剧似的烤出了一个个“荷包蛋”;“热射病”的病名,不胫而走……
《诗经》里有“七月流火”一语,可见酷暑的熏蒸难耐古已有之。古人在夏天是怎么捱过来的呀?他们有绿荫!赤日炎炎之下,他们有树——有成片的树林子!更有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绿水怡人的河道。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城市中的 “热岛效应”。作者认为根由在于城市规划的失衡,其表现一是绿化走入“草坪加花卉”的误区,缺少树木尤其是成片的树林。“只有大量的树木,才能够对减缓热岛效应起到真正的作用,成片的草坪只能是形式大于功效。”作者引用专家的话说;其次是水系和湿地的大量消失,代之以硬硬的水泥地面和高楼。
新加坡应该算是植树造林的国家范例了。曾多次前往新加坡旅游,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绿化和城市上空新鲜的空气。城市的植被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十以上,走在马路上或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苍翠碧绿。有时去商场购物,在商场的左右,也会冒出成片的参天大树,让人觉得商场仿佛是建在森林之中呢!33℃-34℃的日子里,走在街道两边的绿荫丛中,悠然之心油然而生,不会因酷热而心烦气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和古人一样,拥有成片的树林和吸热的泥土。新加坡的气温可以说整年都是夏天,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不受热浪之苦。
美国作家利奥·波德在《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中,揭示了一个自然界真相。出于对狼的传统憎恶,人类对其大肆杀灭,导致的一个结果是鹿群无限制地扩大,以致“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死掉”。而随着植被的坏死,大山变成了荒山、死山。
利奥波德在文末指出:“我现在想,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恐惧中生活着,那一座山就要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正是人类造成了环境中生态的失衡!我们的城市的天际线在不断扩展、上升,变得越来越美!在这一进程中,城市的管理者、规划者,是否能多一些“像山那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