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的人间六月,让人呆在空调房里不敢外出。母亲说我的体质太差,又缺少运动,要带我去看一位老中医。相传医术高超,善于调理人的体弱之躯。
那位老中医住在深山之中,送我们进山的车在山下被迫熄火,因为山路崎岖蜿蜒,树木杂草茂密。我们只能步行。山进得深了,树木挡住了风,越显得闷燥。好不容易到了老中医的家门口,那个指路人说的“一汪泉边的一所老房子”。
敲门,有位老婆婆出来开门,我们向她问好,说明来意,她笑着引我们进屋。
刚进屋就有一股清凉之意蹿上身来,与外面宛若两片天。
那是一所老房子,地面都还是土质的,因为踩踏得久了,表面异常的光洁,散着幽暗的光。房子的墙壁刷得很洁白,墙上贴有一些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厅屋的正中央还有一幅很大的旭日东升图,有劲松,有仙鹤飞舞。那些书画作品让我嗅到了艺术的气息,原本烦躁的心境似乎得到了缓释。
穿过客厅,从一处偏门出去,来到院子里,有很多姹紫嫣红的盆栽,顿觉馨香袭人,仿若误入人间仙境。院子的一隅,有一方石桌,四樽小石凳。石桌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镜,气定神闲地躺在摇椅上看《中庸》。
见我们进来,他微笑着起身,动作轻盈。母亲对他说明来意,他示意我们坐下,然后给我把脉,双目微闭,十分投入。后来,他给我开药方,我就坐在旁边,看他很认真地写字,字字苍劲有神,一如客厅的书法作品。
虽年事已高,但老夫妻俩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自叙虽住在深山之中,却不觉不方便。主要是喜欢这种宁逸的生活,有人来就看看,没人来就喂鸟养花。
我突然间很感动,这种清宁的心态,只一心感受生活的本真。八十五岁的高龄,还能那般心净神明,精神矍铄,我想一定与他的这种淡泊悠远的性情有关吧。
渐近中午,我们告别老夫妻俩。下山时,太阳当空照,我却完全没有刚进山时的闷燥。还是相同的风景,还是相同的路程,心境却截然不同。行走在铺满石子的森林小道中,有微微的风吹得那些叶片窸窸窣窣作响,宛若一段曼妙的旋律荡漾在天地之间。站在山脚,朝着山中回望,已难以辨别老者的家在何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