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上海人吃月饼、鸭子,还有芋艿烤毛豆。
芋艿烤毛豆,其实就是芋艿毛豆放一锅同煮,是煮得时间较长的意思,与烧烤的“烤”相差甚远。
上海本地芋艿,可分为糯和粳两种,糯的一种长得秀气,一头大,然后逐渐小下去,弯弯如弓的样子,入口绵软糯滑。一种是大头身小,模样粗头粗脑,毛发粗黑,近乎芋艿头,却比芋艿头小多了,吃口稍硬,筋道,有秋栗般“粉”味。
上海本地毛豆品种众多,有大蒜黄、大青豆、八月黄等,最好是“牛踏扁”。外壳扁而宽,像被牛蹄踩扁了似的。色调碧绿,上面布满极细的嫩毛。每一豆壳里,均匀地生着三粒毛豆,豆形长圆扁平,豆色嫩翠而新鲜,穿着一层淡绿色的薄翳 粒粒圆润饱满,像刚出生的肉嘟嘟婴儿。吃口饱满嫩糯、鲜美爽口。中秋节,是一定要吃“牛踏扁”的。
芋艿烤毛豆,先将毛豆洗净,在豆壳一端剪出个口子,使之容易入味。芋艿洗净,两样同时放锅里,放水,再放盐。大火烧开后,再转为小火“烤”,一直“烤”到毛豆颜色从青绿变为暗黄,芋艿从坚硬变成绵软。
芋艿烤毛豆,价格不贵,却费时,因此要么不烧,要烧就是满满一大锅子。饭前肚子饿了,剥几个芋艿吃吃。午后嘴巴馋了,抓一把毛豆嚼嚼。晚上喝酒,一边浅饮慢斟,一边毛豆芋艿剥剥嚼嚼,也颇惬意自得。
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除了鸭子、月饼,还放一大碗芋艿烤毛豆,堆得冒尖,看上去是一道秋天特有的丰硕风景。那种粳的芋艿,硬实些,皮也较容易剥去。糯的一种,拿在手里,黏黏的,滑滑的,皮不易剥。有时剥着剥着,会突然从手中滑落到地上,粉白的身子顿时粘上一层灰尘。吃毛豆,吃相粗的是连豆带荚一起放进嘴里,然后再将豆荚从齿缝间扯出来,豆就留在嘴里。还有一种文雅些的,是先将豆荚打开,然后慢条斯理地用筷子一粒一粒夹起,送进嘴里慢慢地嚼。
这样剥剥,嚼嚼的,中秋的晚饭就变得悠长起来。即便吃完了饭,也不必忙着离开饭桌,将芋艿毛豆权当饭后零食。渐渐地,桌上的豆壳、芋艿碎皮堆成一座小山。渐渐地,中秋的夜色笼罩下来,四周的虫声唧唧地叫起来。若天气晴好,一轮圆月已挂在夜空中了,看上去就像毛豆芋艿那样,结结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