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落成,开幕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余隆打开一个信封,念出经过几个月征集投票产生的上交音乐厅的昵称,“馄饨皮”。
据说揭晓时现场笑成一片,网上有赞,亦有不以为然之声。
个人觉得,这昵称颇上口,上海话念来又很俏皮,听过的人多半不会忘记。一个昵称,有了这么些好处,足矣。
其实我觉得更好之处,在于馄饨皮这个昵称够随意,充分体现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爱乐者放松的心态——听一场音乐会,已不是什么奢侈的事,而是成了越来越多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曾经在剧场里遇到观众吃汉堡鸡翅香飘好几排,也曾经遇到过观众把塑料袋搞得哗啦哗啦响人人侧目而不自知,某著名小提琴家在上海演出时因有观众不停拍照而停下演奏怒斥对方的事情,更是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但个人感受,近几年情况明显不一样了。曾经听剧场的朋友举过一个例子,交响乐音乐会,观众如迟到必须等到乐章间隙才能进场,早年被劝阻等候的迟到观众很多会抗议甚至吵闹,为何买了票不给入场,但现在迟到的观众基本都会在门口耐心等候。有一次,东艺甚至出现过迟到女观众主动脱下高跟鞋赤脚入场以免影响他人的事例。
以往音乐会中观众出现的所谓不礼貌行为,很多时候根本原因是我们过去教育的缺失、现场体验的缺乏。一个人,在第一次欣赏交响乐时在乐章间鼓掌,大多数是一种很自然的赞美。不合规矩,是的,但他的确不知道有这种规矩存在。事实上,市民对于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要求有多迫切,看看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开票时提前一天去排队的队伍有多长就知道了。
当越来越多的院团、剧场看重推广普及艺术知识,当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听一场音乐会作为常态节目,音乐厅不是只可为少数人把玩的宝盒,而是俏皮亲切的馄饨皮,大众的艺术素养才能被润物细无声地改变。
所以,要为馄饨皮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