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商场不了情(下)
普郁 俞暄
■当年的乒乓球拍“保健医生”陈桂生
  ◆普郁  俞暄

  名师出高徒,苑国忠和邵浪音也是中央商场锻炼出来的能工巧匠。然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却觉得这份工作太辛苦,没面子。苑国忠说:“跑来一看惊呆了,都是摊棚。这个摊棚艰苦到什么程度,外面温度37摄氏度的时候,摊棚里面估计有40摄氏度,外面零摄氏度或者零下两摄氏度的时候,里面比外面还冷,刮风没有地方逃的。”曾任中央商场维修中心经理的邵浪音也认为:“当时大家觉得面子上放不下来,所以有的时候我的同学、朋友来看我,我会躲开的,不给他看到我是修拖鞋的。觉得很没面子。” 

  但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维修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不富裕,商品也比较短缺,所以用东西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周恩来总理还提出过“修修补补是万古长青”的理念。修雨伞、拉链,甚至棉毛衫换袖口领头都会来中央商场,所以修个东西也要排很久的队。老百姓对中央商场的信赖和需要感染了苑国忠、邵浪音等一大批年轻人,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了一身好手艺,也把中央商场这块金字招牌传承了下来。经过修配,整旧如新,变无用为有用,这不仅发挥了物质的潜力,也是生产节约的重要内容。 

  当年,不仅老百姓喜欢跑中央商场,很多社会名人、电影明星也来中央商场修东西。邵浪音至今都记得演员王志文来商场维修的场景:“有一次正好我走过去看到两个人,就感觉到其中一个特别熟悉,一看是王志文。他要修进口的打火机,这是有点难度的,我们的老师傅就把它拆开来,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这个东西修好了。王志文当时非常开心,用纯正的普通话,非常好听有磁性的声音跟我们说谢谢。”此外,光顾中央商场的还有以出演《渡江侦察记》中的情报处处长而闻名的演员陈述,他是来修茶缸和龙头的。 

  大到修理家电、进口商品,小到换个锅底,配个热水瓶胆、瓶塞儿,老百姓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心事儿,在这里都能够得到解决。而中央商场最负盛名的修理项目,和中国最顶级的一项体育运动有关。当时修理部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陈桂生师傅,虽然他不会打乒乓球,但他却和当时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交上了朋友。1982年7月10日出版的《文汇报》上,详细刊登了乒乓球国手李振恃赢得全国男子单打冠军后,专门到中央商场向陈桂生师傅道谢的故事。陈师傅也被誉为球拍的“保健医生”。据老人的儿子介绍,一块乒乓球拍在他父亲的手上只要一搭、一敲,就能知道有什么问题,要在哪个地方改进。许多从上海走出去的乒乓名将,如徐寅生、张燮林、李富荣等,都指名要陈师傅修理自己的球拍。他们也因此成为好友。

  令人遗憾的是,陈桂生师傅早已过世,但中央商场修理乒乓球拍的项目还在继续,维修中心至今还保留着陈师傅当年用过的修理工具。陈师傅的徒弟叶东山感叹道:“师傅已经过世,他就带我一个徒弟,也修了三十多年了。现在上海滩就我一个人能修了。” 

  如今来维修的顾客不多,可以随到随修。而当年来中央商场修东西的顾客,队伍排得像长龙一般。不过,等待的时候也不会无聊,中央商场的沙市路小吃街,在当时的上海可是极富盛名的。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价廉味美的小吃:从小馄钝、饺子、饭团,到豆腐花、海棠糕、梅花糕、鸡鸭血汤,可口丰富。 

  引领时尚 

  改革开放初期,“风”从南方来。由于中央商场的各个部门都有独立采购权,于是在商品的设置上就显得灵活多变。他们迅速捕捉到时尚风向,先后从广州、深圳等地采购了一大批价廉物美的商品,像电子表、台湾雨伞、连衣裙、牛仔裤等等,在当时的上海风靡一时。 

  老营业员应蔚回忆说:“连衣裙我记得是六块八角一条,我自己买过一条,很柔软。花样很好看,五颜六色的嘛。当时是第一批定型裙,机器定型的。以前我们概念中小时候穿的打褶裙是手工烫出来的,它这个是机器定型的,坐啊什么的都不会皱。伞当时都是广州进来的,只卖几块钱一把,也是摆特价摊位卖的。当时八十年代流行的牛仔裤,我们小裤脚管的有,大裤脚管的也有。当时我们穿这个牛仔裤还是比较少的,穿着甚至还会觉得比较难为情。” 

  上世纪80年代初,皮夹克刚流行时,中央商场批发价打六折,卖起来“像发牌一样”;彩电刚流行时,不出一两个礼拜,卖光一火车皮,甚至一部流行的电影,也能引发一次抢购狂潮。苑国忠还记得那由电视剧引发的商品热卖:“当时放了一个电视连续剧嘛,就是《大西洋底来的人》。那个时候,挺流行一副麦克镜,就是太阳眼镜。中央商场从外货收购站进了这样一批东西,受到了市民的极大欢迎,一出来以后就卖个精光。戴了相当神气,那个时候就像电视剧里面主演麦克一样,很漂亮的。只要马路上一走,可以吸引很多人眼球。” 

  而已是耄耋老人的池福群回忆起那个年代,眼前立刻浮现出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招摇过市的“先锋青年”:“四喇叭(录音机)呢,恐怕现在年纪轻的人不大晓得,稍微上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拎在手里面,一边唱歌一边里面放出来录音带,很时髦的。他们晓得我们有了四喇叭进来以后,甚至于隔夜来排队,一早上我们门一开,人冲得跌进来了。”商场里的木头柜台常被挤垮,大家伸着手,手上都拿着钱。应蔚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说:“今天比如到了一百只,你根本没有卖,一百张发票夜里就要开好。第二天早上开门人涌进来,这一百只,发票是直接扯的,都来不及收钞票。” 

  上海人买东西既讲究经济实惠,又要追求时尚和新潮,对他们来说,中央商场可谓是黄金地段上的“平民乐园”。 

  2005年,上海市黄浦区对南京路东段进行商业改造,动迁的命运降临到了中央商场的头上。这一年,中央商场正好60岁。随着对南京路的规划和改造,2006年底,中央商场的五金、百货部关门停业,不过中央商场最有特色,也是老百姓最需要的维修部得以保留,搬迁到了天津路251号,仍坚持为老百姓需要修理的物品解决疑难杂症。2012年,中央商场当年的地盘上已经繁华不再,冷冷清清。据说不久后,现代化的高端商业楼宇将在中央商场的旧址上拔地而起。但是,上海本地的中老年人,对中央商场还是念念不忘。虽然生意红火、人流如织的中央商场已经悄然隐退了,但是,很多老上海人仍保留了一份温馨的记忆。 

  一位老人曾这样告诉笔者:“长久不去了,但是心里常常还是想着它。因为它这种精神,这种勤俭、朴素,提倡节约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图片由作者提供) 

  摘自《档案春秋》2014年第8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体
   第A2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上海新城区
   第A32版:目击
   第A33版:汽车周刊
   第A3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3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A37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夜光杯
   第A4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普达人
   第B04版:新民科学咖啡馆/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08版:广告
中央商场不了情(下)
吴昌硕评传
这样吃,白发变黑发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40中央商场不了情(下) 2014-09-17 2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