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兜铃家族二三事
程超寰
  程超寰

  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根、茎叶和果实都能入药。在中药大家庭里,它虽算不上“名门望族”,但因为家族里的几个成员都是常用药,故也颇有影响。

  在古代,对马兜铃之名的释义曾引发过不小的争议,其中以宋代《本草衍义》的训释对后世影响最大:“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也。”本品的果实成熟时下垂,其状也确如马颈项上所系之铃。但是,“兜”字在汉语中并无“颈项”之义。经检,古代烽火台燃烧柴草的铁笼叫“兜零”。兜零上悬铁索,平时“常低之”,“有寇即火燃举之以相告”(《史记·魏公子传》裴骃《集解》引汉文颖)。兜零亦作“兜铃”,明梵琦《居庸关》诗曰:“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复置边烽。”按马兜铃的果实为蒴果,呈椭圆状倒卵形,具6棱;成熟时蒴果由基部向上沿室间开裂成6瓣,其果柄也同时撕裂成6条,呈丝状,就像一个由六根绳索牵拴着的箩筐,也像烽火台桔槔上悬着的铁笼。可见,马兜铃是以形似古代烽火台的兜零而得名。“马”,是大的意思。《本草纲目》曰:“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马兜零果形硕大,故以“马”字冠名。“零”与“铃”原是同音假借,但因形似铃铛,且世人对铃铛的认知比对烽火台的兜零要深得多,故随时间推移,“马兜铃”之名便逐渐取代了“马兜零”,成为本品的正名。药名中“铃”字被后人理解为形似铃铛,而“马”的释义也就很自然地变成了马匹的马。

  据《本草图经》记载,晋代时,在南方流传着一种草药,名叫“三百两银药”,这种草药解蛊毒有卓效。可是,它到底是什么植物,则谁也说不清。后经了解,原来“岭南俚人解蛊毒药,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两银药”。后来,一个名叫席辩的刺史“久往彼,与之亲狎,乃得其详……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看来,古人也很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马兜铃藤”即中药天仙藤,是马兜铃植物的茎叶。直至今天,天仙藤仍为常用中药,功能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多用于脘腹刺痛、风湿痹痛等证。

  马兜铃的果实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等证。根称为青木香,始载于东晋《肘后方》,原名兜铃根。功能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等证。2003年,我国多个因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引发肾病的病例引起关注,病因被锁定为龙胆泻肝丸中关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2003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文,取消了含马兜铃酸中药关木通的药用标准。2004年8月,SFDA又发文,禁止同样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青木香入本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在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虽然令人怅然,但那确实是科学的进步,是应该庆贺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12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申城社区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救护车
出境游前做点功课
智慧快餐
理科男的“浪漫”
香港的涂鸦
我读《幼学琼林》
马兜铃家族二三事
今宵灯谜
台前的闺蜜私密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马兜铃家族二三事 2014-09-21 2 2014年09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