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子女都有了出息、自己的生活,老两口都挺开心的,感到对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也都尽了。接下来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晚年了。但是王阿婆觉得原本有点挤的两居室现在空荡荡的。以前每天都要操心做饭菜、洗衣做家务,一天天过得非常快。现在剩下老两口,吃得又简单,家务也没有那么多了。
刚开始,王阿婆还试着给子女打打电话,但是孩子们工作的要工作、带孙辈的带孙辈,经常是没讲几句就让王阿婆“识趣”地挂电话。两个子女因为忙,只有逢年过节来看望一下二老。久而久之,王阿婆也没事就不给孩子们打电话了。除了买些生活用品,王阿婆也几乎不出门,经常一个人在家从这间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然后看看电视、叹叹气,很感无聊和寂寞,觉得没啥可以说话的人。渐渐地,王阿婆变得整天闷闷不乐,也不太和老伴及邻居讲话,因为不经常走动锻炼,身体状况也日渐变差。这些变化老伴看在眼里,但怎么劝解都无法奏效,心里非常着急。
【心理咨询师分析】
王阿婆的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当中非常普遍,对老人来说,当孩子离开自己和原家庭的时候,使原本以单调的生活重心(关注孩子的起居生活,在家中的唠叨等等)而变得更加的单调和无趣,这种无趣中包含的不单单只是孩子的离去,家庭中缺少了一个成员,更多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被需的丧失,和亲密关系的丧失。这种丧失感日积月累,老人逐渐会变得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各种的丧失和自责以及周围人际关系的改变,都是引起抑郁的因素。子女由于社会压力和家庭负担,平时更多关注的是父母的身体状况而忽视老人心理的需求和满足。
如何让老人走出这一困境?老年人首先应自己通过生活重心的调整,“走出家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经常保持锻炼等,让生活充实起来;对子女来说,周期性的回家看看老人,或者时常主动给老人打打电话,都能让老人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社会层面上,社区中的志愿者的结对服务,也同样可以在孤独老人的心理上获得满足感。
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 浦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