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早在史前冰川运动中,大多数种类已濒于绝迹,然而在中国竟存活了下来。而在中国一个偏僻的山沟里聚集了数千株的古银杏树,历经千百年的风雨灾变、战乱烟火,依然茂盛不衰,这更算是一个奇迹。
走进浙江长兴县小浦镇,顺着宽大的山沟,十里银杏长廊跳入眼帘,只见沿途两旁和村落中,散布着大大小小几万株原生银杏树,高大的伟岸挺拔、铁干虬枝,瘦小的婀娜多姿,玉树临风。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村庄树木环抱,形成一幅自然天成的景色。这山沟名叫八都岕,古银杏大都集中于此。这里仅1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就有2700多株,最老的一棵银杏已有1500年的树龄。如此多的古银杏撒落在这块山地,是这里的水土特别适宜生长,还是上苍的有意眷顾?传说汉光武帝刘秀为太子时躲追兵逃难至八都岕山内曾以杏果烤食充饥,后因“躲”与“都”谐音,八都岕这一地名便沿用至今。而北宋皇帝的龙椅椅面,因长兴银杏木质细密,专取其材料做成。可见这里的银杏历史源远流长。
有人说,银杏叶飘落时最好看。遗憾的是去时已是冬日,金黄色的树叶早已落尽,白白的银杏果也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上挂着一盏盏灯笼在风中摇曳。我只能发挥想象力去幻想那落英纷纷、片片扇形树叶飘飘洒洒,满地尽是“黄金”的景象,那树下就像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踩上去一定非常的惬意。据说,每当银杏观赏季节,山道上常常车水马龙,水泄不通,道旁的农家饭店、旅舍生意十分红火。
沿着卵石小道,向路旁的村庄走去。村中大都是新建的房屋,白墙灰瓦,幢幢小楼鳞次栉比,门前院内都植有银杏树,看来山里人守着这份远古留下的遗产都渐渐变得殷实起来。有的农家,里边虽起了新楼,外面仍保留着半截旧时泥砌的院墙和大门,那裸露的泥墙像残垣的城墙,是留存一份记忆,还是让后人不忘过去的岁月?忽闻一股焚烧麦秸禾秆的气味远远飘来,让人产生久违又亲切的感觉。村中几十棵粗壮的古银杏如华盖遮挡起一片天地,几个老人在林中悠闲地散步。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应是一种幸福。
至村口,见三三两两地摆放着卖白果、鸡蛋之类农产品的小摊。摆摊者大都是一些老妇,看到她们饱经风霜、满脸皱褶的脸,我忽然想到了母亲。导游告知,可能常吃杏果,这里的老人多长寿,且脸上无老人斑,趋前探之果然如此,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人们围拢在小摊旁,挑选着银杏果。可杏果形状不一,有的白白的,有的灰灰的,圆的像梅核,尖的像佛手。经一老妇指点,才知道这银杏树有雌雄之分,长的果实自然也不同,难怪不好挑。
行走于十里银杏长廊,循着远古的脚印,寻找着原生态的美,心仿佛被净化。不知这块渐被开发的洁净之地,未来还能保持一份清静,依然可徜徉在这银杏环绕的青山绿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