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与会人员现场考察观摩全国文明村——奉贤区杨王村、奉浦社区锦梓家园和奉贤“贤园”,感受了上海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和“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和经验。
家庭作为阵地
改变当地民风
上午9时30分,“传承好家风,奉敬贤德人”华东地区现场会的场外部分,在奉贤区杨王村拉开帷幕,大家现场感受“家风家训”文化建设为这一社区带来的改变。
杨王村是奉贤区曾经的贫困村,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但变富的村民却难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带来的改变,精神文明素养严重滞后。为改变这一局面,杨王村村委开始编写村训、村规来提高村民的行为素养,发现有一定效果后继而编写家风、家训,以家庭作为改变民风的阵地。经多年努力,村民文明素养大幅提高,杨王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在今天上午的活动中,参观团来到杨王村的妇女之家、网格课堂、农家会所等社交场地,感受杨王村浓郁的家风家训文化氛围。在每户人家门前,都悬挂有写有家风家训的展示牌,在展示家风的同时,也便于让邻里监督。
在一户村民家中,记者看到许多村民都在参加被称为“网格课堂”的活动。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全村共有八个网格课堂,是利用公共活动室、民居等场所建立起来的社交平台,居民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而家风家训小故事的讲演,则是课堂最受欢迎的活动内容。
家训3.5万条
“最美家庭”100户
今年3月,本报与市文明办、市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好家风、好家训、好家庭”活动。这一活动旨在挖掘“家风家训”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正能量”细胞,探索以家风带动社风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寻找海派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半年以来,活动得到市民的踊跃支持,本报征集到近千条家训,家风故事数百则。
记者获悉,今年市文明办收到各类家风家训故事3000篇,家训3.5万条,评选出丰子恺外孙宋雪君等100户“海上最美家庭”。上海浦东、黄浦、奉贤、金山等区县都已经把“好家训好家风养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在家风家训评选活动中,本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2014上海网民最喜欢的家训”网络投票活动,使好家训传播更具时代气息。活动主办方从前期征集的3.5万条家训中,初选出历史人物和当代家庭两个组别各100多条优秀家训,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方式组织广大市民开展互动投票。活动主页访问量高达22万人次,网络和短信投票达到6万张。经过投票排名,徐光启等10位上海历史名人和方静安家庭等10户现代家庭家训分别入选两个组别的前10名。
调查报告初成
显示三大特色
在今天的活动中,记者获悉,历经3个月的调研,上海首份《上海市家训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课题报告已经完成初稿,即将向社会公布。该课题项目的负责人,上海大学教授、家训文化专家胡申生教授告诉记者,本次“家风家训”调查工作涵盖本市11个区县家风家训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是近年来本市在“家风家训”文化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综合性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海派家风家训文化近年来正在逐步复苏,“平等、科学、操守”则成为新时代海派家风家训文化最大的特色,大部分普通市民的家训中都能找到这些元素。
胡教授发现,当今上海家训文化有着三大特色。一是以奉贤杨王村、浦东界龙村为代表的以家训家规带动社风民风的案例,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村镇意识到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支撑,于是自下而上地寻求改变;二是以松江、长宁区等为代表的“新乡贤运动”的兴起,将在工作、生活、道德、学识上有建树的“身边名人”作为标杆,鼓励市民向这些“看得到、可以学”的“平民偶像”看齐;三是新家谱修撰正在与时俱进,不同于传统封建家族的家谱家规,新家谱的修撰在保留传统文化积极部分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价值观。
胡教授表示,完成这一调查报告的目的,为的是给上海家风家训推进工作下一步的推进提供参考与建议,探索如何才能将这一工作做实做细,避免出现“为晒家训而晒”的形式主义,让做的部分大于说的部分,外形于行、内化于心。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