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基层指导处警官黄奕,长期从事治安防范宣传工作。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如今不少诈骗都裹上了一层“高科技外衣”,让老百姓们防不胜防。每年,我都会参加近30场由市科协组织的“科普大讲堂进社区”活动,通过给社区老伯伯、老阿姨们进行科普讲解,撕开骗术的外衣,让他们看清楚其中的道道。而每一堂科普课,就好比让我重新温习一次破获诈骗犯罪的过程,更清楚地梳理出治安防范宣传的新重点。对我而言,每一次科普讲座都是一次实战演练。
有一回,我讲了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受骗的是一位文化老人,被诈金额达100多万。犯罪嫌疑人先是用语音电话通知老人她有一个涉及法院传票的邮包在邮局存放已久,请她拨打公安电话咨询相关事宜,然后又利用老人听说自己涉及洗钱案件的紧张心理,骗其往绑定手机号的账户里转钱以备公安查账。
听完这个案例,现场边有很多人不解地问:其实那位被骗老人只要稍微冷静一些,就可以发现那里面存在几个很大的常识性漏洞,如邮局的电话怎么可能直接转到公安局?自己的钱怎么可以存到绑定别人手机号的账户里去?怎么能用交流中已经透露给别人的信息作为银行账户密码?
有那么多漏洞,怎么还会上当?我问现场观众,一旦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大家回答:应该能看穿这些漏洞。我意识到,大家往往能看穿其他人遭遇的骗术,却常常看不穿自己遇到的。我告诉他们,人一着急往往就顾不上这些细节了。通过这次科普活动,我认识到像这样的防范意识特别需要广而告知,以后这也成为我每次科普讲座的重中之重。
现在诈骗案件中不乏高科技犯罪,这令我更经常地思考如何科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比如电信诈骗,它是运用现代的通讯平台、方法开展的非接触式、非街面智能犯罪。街面诈骗的一个犯罪嫌疑人,一天最多诈骗十几、二十来个人,但现在犯罪分子只要手指一按,上百条诈骗信息瞬间就散发出去,它所产生的危害、欺骗性与以往完全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信息的不对称。有人曾说“未来战争是信息战”,这也适用于刑侦工作。现在很多犯罪分子其实就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借助技术手段来作案。我们防范宣传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更好的效果,传统贴贴海报、拉拉横幅的做法已经不够用了。
科普讲座给了我很好的演习机会,帮我分析哪些方法能使防诈骗宣传更精确、更有效。为此,我们与娱乐、民生类电视频道合作,并运用“社区安全屋”等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过去我们是点对面地防范宣传,而诈骗分子往往是点对点地实施诈骗,从传播学上讲,后者的效果明显好于我们。而科普大讲堂中,人与人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听众回去后还会把自己听到的内容和家人分享,这就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宣传效果。
今天,人们听到犯罪事件常常有一个反应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特别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普活动告诉大家:犯罪活动近在咫尺,谁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整理:陈怡)
十日谈
科普,让我受益
愿大家一起品味科学咖啡,徜徉科学花园,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