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座特大型城市,面积大、人口多。近几年随改革势头迅猛发展,人口向市郊流动的趋向越发明显,其中,不外是市政动迁居民,还有大量外来人口。城市结构呈内、中、外“三环状”。不言而喻,环环相扣的比较,内环里全方位方便繁华之格局,足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中环次之,而外环(包括以外的市郊)则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譬如,购物。中心城区,五光十色,应有尽有,还有“中华老字号”商店等等,提供特色服务;而市郊,连去大型超市都不太方便。又如,交通。中心地区四通八达,站牌、候车亭齐全、靓丽;而明显呈“潮汐式”的郊区乘客,又往往免不了要去挤通往市区的“独子王孙”线路,一路上,不少站头除一根孤零零的牌杆外,无候车亭,更无座椅,难免受露天之苦。一些新建的小区,“最后一公里”问题,亦亟待解决。再如,服务。市郊的窗口行业发展不均衡,可能为方便房屋买卖,各类银行比邻开张,唯独缺少邮局,甚至连个邮筒都不见踪影;内环开设多家平价粮油店,而市郊难见;前不久,媒体报道新鲜廉价的“直购菜场在中心城区铺开”,而郊区没有且不说,菜价反比市区昂贵。其他还有:路边绿化枯萎凌乱;黑车扎堆横行;交通信号、标志不齐全,乏人过问监督管理,等等。
诚然,上海的中心城区发达有其久远历史根源,市郊相对滞后,可以理解。然而,从方便基本生活需求,从公平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角度而言,为大上海发展作奉献迁居市郊的居民、为申城建设的大量外来人员,理当需要雪中送炭,得到更多、更直接完善的人文关怀。系言之,好上加好,花团锦簇固然欣喜,而急人所难,雪中送炭,岂不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