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写生,最早提出“卧游”山水的,是南北朝时的宗炳。他早年漫游湘蜀山水,栖丘饮壑三十余年;晚年患病回江陵老家,乃将生平游踪一一图于墙壁,谓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我在一次活动中偶遇苏春生,他说起陆俨少先生曾为其早年山水写生题签“清游纪胜”并作跋,遂随去苏府拜读。陆老之亲笔题跋,谈及他自己“耳目遽接无不为奇景所慑,神志飞扬不能自已”的胜游感受,称赞春生所作山水在“归家有味之时,遂有初写兰亭之妙”,鼓励他“情有专注必不雷同而幅幅多变,能使览者挹趣无穷当更入胜”,其嘉许之情,明显溢于言表。
苏春生出身国学大儒之家,上世纪60年代在浙江美院师从陆俨少,并随陆老至雁荡写生,后又亲见陆老挥写名山卧游图,耳濡目染受益颇多。家世遗传之文质基因,名师诱导之潜在影响,加之后来苏春生担任高校导师,时常带学生赴名山写生那挥之不去的游踪记忆,应是他异于当今不少山水画家,对卧游图情有独钟的原委之所在。
苏春生之沉湎于卧游图,正是他对往昔游踪“若忘若忆,若合若离”的情兴所寄。他让我看了近期所作的一批清游纪胜图。显然他画名胜,并非为沽名而求全,以往游历印象最深的如黄山、雁荡、西双版纳和新疆喀纳斯,他往往会一画再画;但他又不拘于实景,这批山水有意纯用水墨、摒却色彩,显示经记忆淘洗和艺术澄化而现黑白灰映衬的苍茫气象。所画虽脱略形迹、气象幻变,但其各各鲜明的胜地特征,却是一望可辨,是谓不似之似也。
画卧游图苏春生时见意兴纵横,如其石钟远眺、观鱼亭看喀湖等图,竟采用凌空俯览视角,颇见气象之奇。其画中空白之运用,则随图随景而变,使寥阔江山之气局或呈平远或见高远,各有其致。他长于挥写婀娜劲逸之长线条,笔性秀逸沉稳,乍看似少花哨之变,却因其气局之变易,用笔沉稳反倒成其系列风格之内蕴机杼,并为其而后墨法之幻变,提供了铺垫的契机。如其烟雨漓江、澜沧轻舟、喀纳斯晓雾等图,皆因墨法泼写之鲜灵而别具神采。原本苏氏山水多以笔线铺陈为主,现则墨法已崭露头角,此或为其画风新变而显露之端倪耶?(海上书画家苏渊雷与苏春生父子书画展10月23日在河南博物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