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麦家说,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总书记和大家一一握手的环节中,总书记表扬他的《暗算》《风声》的同时,批评了时下一些谍战片的通病——“不尊重历史”。这一言,不仅道出离奇谍战片的要害,而且使我们联想到另一些同样“不尊重历史”的作品——比如风行多年,就在上个月又借势高潮一波的“抗日神剧”。
“抗日神剧”并非没被批评过,然而它的收视率为什么仍然这么高——而正是这个“收视率”,刺激着众多投资方;为什么“撕鬼子”如此走红——而正是这个红极一时,“激励”了某些编导的“创作热情”。据说我们的许多观众,早已知道“神剧”荒诞,却仍然天天“收视”,“神剧”一边备受批评,一边大举劲播,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看的人还是多”——这就涉及“我们”的问题。
“我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中国人百年以来备受欺凌,直到今天,人家还在我们家门口挑衅生事,我们需要胜利,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忘记了一个民族的哪怕很小一点“胜利”,都要依靠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甚至艰苦卓绝的牺牲才能得来,“我们”常常使用一种“精神胜利法”,并以此“过把瘾”,以此代替卓绝的奋斗。比如“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就曾深入国人血液,以为念咒作法就可以“制夷”。那些射箭拦子弹、徒手撕鬼子、用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的“抗日神剧”,为什么“我们”明知荒诞离奇,却大呼“过瘾”呢?这是不是“义和团情结”的生生不息呢?“我们”心里,还有一个“阿Q”,这位“精神胜利法”的先祖,首创了“先前阔”的“胜利感”,至今没有绝后——“抗日神剧”中那些飞檐走壁、踏雪无痕,大刀片一亮,一大片鬼子人头落地的侠士们,不正是“我爷爷,我奶奶”么?于是“我们”后代,足以稳坐在电视机前尽享辉煌与荣光,更足以在他们的英武身影下心满意足地喝茶、喝彩、过把瘾。所以有识之士叹息,说“神剧”为什么那么走红,因为“我们”实在是太需要它啦。
“我们”又太需要一场“娱乐”了。在一个连反腐都被娱乐化的当下,抗战这样一场流血牺牲的民族战争,也被演化成一场娱乐,这是“收视率”奇高的另一个基本原因。除了光怪陆离的“武侠化”,就是一个乱世风尘的“言情化”。从灯红酒绿下的地下党到江湖大侠的杀鬼子,哪个“神剧”不贯穿着死去活来的爱情畸恋呢?哪部连续剧没有惊若天人的酷哥美女呢?反派人物,多的是美艳多情的“女特务”,就是一个村姑,也要叫她“全裸敬礼”,正是这种兵荒马乱中的风花雪月、红杏出墙,正是这种刀光剑影下的缠绵、柔情和“三角”,才“投合”了“我们”不少人内心的情趣与追求,才让“我们”一集不拉地看下去——娱乐至死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风行天下,那种不只是“言情”而是另一种的“情趣”,引出了“我们”的“莫大兴趣”,借助所谓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不但炮炮走红,而且你这边批评振振有词,他那里尽享“收视率”的快意。
有人说,从“不尊重历史”的谍战片风靡,到荒诞不经的“抗日神剧”走红,归根到底在于它有“市场”、有“观众”,所以才久盛不衰,越批越红,所谓“需求决定生产、市场决定供给”嘛!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我们”自己、进而反思一下“我们”的“国民习性”和“兴趣爱好”呢?
我们观察社会问题,总不能离开“文化”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当然不只在于一个荧屏一挂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