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补”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
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日本动漫,指在脑袋里运用想象来补充、增加原剧没有的情节内容。热爱这些作品的孩子,多有个人偏好,希望某些情节发生在自己喜欢的人物身上——但原剧的实际发展,并不按照你的“脑补”来进行,因此,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心理落差。但活泼快乐的孩子们并不在乎这种落差,他们仍然吵吵嚷嚷地“脑补”着自己的愿望。
在词义不断发展之下,“脑补”的外延越来越大了:往明朗面走,是美好的想象、幻想;往阴暗面发展,就到了胡思乱想,乃至于YY(意淫)。
人类拥有一种习惯性地相信自己原有经验的思维模式,通常都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否定一件与自己原经验相抵触的新事物。这可能是一种原始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但到后来人类社会发展成更大的社团之后,演化为一种社会群体保守思维。
网上曾流行一个测试题:“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这道测试题对人的阅读心理做了生动测试,即对于“研表究明”之类的文字“乱码”,人们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以固定的思维逻辑“自动纠正”。心理学家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形成这种“惯性阅读”的思维模式:1.人生来就“自信”,粗略扫描后便可自动排序;2.整体性知觉优于细节,连起来阅读更容易忽略细节;3.人们对熟悉领域会自动“脑补”,古人和外国人都会“惯性阅读”。
这种思维模式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保守思维,把个人和社团封闭起来成为一个“茧”,把外界和外界新事物都看成可怕的洪水猛兽。中国古代把非中华文化圈的人都妖魔化,统统贬称为“夷狄蛮戎”。欧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居于先进意识中,也把非欧洲人都妖魔化、落后化。至今,中国很多人都处在一种“自我落后”的沮丧型思维模式中。
这种习惯性思维,是某一个文化圈内,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有目的性的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的结果。这种有目的的知识灌输和习惯思维训练,会让一个人在长大后,下意识地固守原有的经验与知识,抵触和排斥新生事物。而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这种“自动纠正”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处于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和环境中,同样不会产生这种“自动纠正”的思维行为。
这些下意识“纠正”的习惯,对维护一个社团的稳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中,敢于和勇于接受新思维、新事物的总是少数人,这些“先知”在他所处的社会中,往往会遭到排斥和迫害。例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保守的宗教势力的纠正机制立即运转,把持有“异端邪说”的哥白尼排异出去。
但“脑补”却对这种“纠正”产生了“反纠正”,是一种对保守思维习惯和保守力量的反制约。学校里有些老师知识陈旧,上课刻板无趣,很多孩子就进入了自动休眠状态,并且开始“脑补”。这样的“脑补”,是一种对陈腐观念和知识的抗拒和不协作,是“反排异”。
这样的孩子长大,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