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融入生活,使公共艺术不再被排斥在城市整体设计之外,不仅仅作为城市的点缀和装饰。
以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为例,艺术家通过个性的雕塑语言,对城市及与城市相关的话题,进行了诠释和演绎。公共艺术在城市的空间里,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也就是能在人群间促成交流,建立艺术作品与社区、环境、自然的关系。看看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这几年的主题——2010年是“城市幻想”,2012年是“城市之光”,2014年是“城市家园”,这些主题都贯穿着对“人与城市”“梦想与创造”等议题的思考。
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还需要关注区域文化特征。建设城市的公共文化,科学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实事求是地说,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往往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具体表现在管理系统上的差距。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博物馆、美术馆完善而有效率的管理机制,如策展制度、典藏系统、教育培训、图书出版等。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预期文化目标,这既符合国家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战略,也利于提升国际交流的竞争力。(黄笃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