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楼装电梯,依照制度流程要走66步,第一步,就是居民意愿征询。今天是首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人民权利宣言书,自治权,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社区居民实实在在的权利,充分的协商自治正是推进“电梯工程”的必由之路。渴望电梯出行的居民如何用好“自治权”,实现电梯梦?
● 长宁区长宁路1515号星火大厦居民朱明乐
加装电梯每一步都由居民协商
一周前,长宁区长宁路1515号星火大厦居民朱明乐拿到老楼加装电梯的抗震鉴定报告,出具报告的是同济大学房屋安全监测站,属国家权威机构。拿了报告,就可以去区建交委申领施工许可。
继密山路30弄4号、美丽园小区成功加装电梯之后,星火大厦正在努力成为“第三例”,70岁的朱明乐是项目牵头人。如今,申城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一路流程走下来,约66步,老朱说,一步步走下去,全靠居民协商。
去年11月,第一次召开20户居民的意见征询会,业委会向20户业主发放“增设电梯意见征询书”,结果,100%赞成。然后,业委会又向小区全体业主征询意见,业主签名同意率过了2/3。
“这结果,让我长长舒了口气,万事开头难,我们这第一步,走得还不错。”朱明乐说,接下来,要筹钱,“我们的办法是:谁得益,谁付费;多得益,多付费。”
按照设计方案,电梯工程造价达42万多元,采用“阶梯式付费”——3楼分摊10%,4楼15%,5楼20%,6楼25%,7楼30%。这样的付费模式,得到20户居民赞同。
钱筹上来了,怎么花,不能少了监督。小区业委会主持召开20户业主大会,公选出5位居民成立“电梯项目小组”,其中,朱明乐成为项目召集人,沈燕芬是财务管理人。业主大会决定:沈燕芬掌管资金银行卡,徐桂华掌管密码,任何费用支出都必须有朱明乐、徐桂华、沈燕芬三人签字才合法有效。
同时,聘请设计、施工、采购安装电梯等大事须经“5人小组”开会拿出方案,由业主大会决定,任何人无权私自决定。电梯正常运行后,费用的收取和支出账目每月公示,电费、保洁费、养护费,笔笔都要清楚。
“然后,这些约定就成了书面的《廉洁公约》跟20户业主见面。”朱明乐说,《廉洁公约》让居民“悬”着的心也好落地了,就好比有了监督条例,责权清晰,程序规范,大家放心,才能装好、用好电梯。
值得一提的是,抗震监测费用原本不在预算当中,得知必须有这个报告,才能“走下去”之后,朱明乐又请20户居民坐下来决定,是做了鉴定继续走下去,还是不作鉴定前功尽弃。最后,全体同意——做!一路走下来,怎么能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还有一个小插曲,电梯施工需要推倒一堵墙,两天才能复位,墙对面是虹桥国际小区,“我们请街道和居委会协调,大家都是邻居,一向睦邻友好,互帮互助,虹桥国际小区这回又帮了我们的忙!”朱明乐说。
● 普陀区梅川路255弄怒江苑7号居民朱红
从“绝对平均”到阶梯式付费
今年12月1日,是普陀区梅川路255弄怒江苑7号居民的好日子。这天,7号加装电梯工程拿到了审图报告。电梯工程规划已在小区公示完毕,有了审图报告,就能申请规划许可,再拿施工许可证。
“最快1个多月完成这些程序,我们好准备新年开工了!”居民朱红是电梯工程的牵头人,今年刚刚退休,此前做财务工作。
怒江苑建于上世纪90年代,7号6层楼每层2户,共12户,没有电梯,近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需要电梯。今年元月,宝山区密山路30弄4号老楼装电梯通过竣工验收,有了第一个成功的榜样,朱红和邻居们很受鼓舞,跑去参观,3月开始酝酿电梯工程。
钱,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依据目前政策,老楼装电梯,40%由财政支付,60%居民承担。7号居民的筹钱方式,很有趣。先做预算,装电梯需64万,从一楼到6楼,一共96级台阶,按照台阶数平均计算每户应出的费用,最便当。但是,楼上楼下居民对电梯的使用需求,有差异,按台阶计算的“绝对平均”倒又不大合理了。12户人家坐下来,再算算。结果,最后100%接受的方案是“阶梯式付费”——1楼不用出资,2楼每户各自承担总费用的3%,3楼6%,4楼10%,5楼14%,6楼18%。
然后,12户居民再通过居委会向小区居民征询意见,700来户居民中,赞成达到500多户,超过2/3的法定比例。
接下来,一路走流程都算顺畅,一个麻烦却是,7号的建筑图纸找不到了,物业没有,开发商也没有,只好到城市档案馆去调取。但是,调档案要有区政府的证明。“我们就通过居委会向镇政府反映,再通过镇政府向区政府开证明,终于在5月底从档案馆拿到了图纸复印件。”朱红说,关键时候,居委会帮了忙。
“想象中,装电梯很艰难。做起来了,感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一路走下来,要感谢邻里互谅互让,毕竟,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朱红乐呵呵的。
● 宝山区密山路30弄4号居民卫德明
“第一个吃螃蟹的”做好志愿服务
今年12月1日,虹口区汶水东路505弄东方公寓3、4、5号加装电梯工程通过了2/3小区居民赞成的意见征询,市人大代表曹兆麟和宝山区密山路30弄4号居民卫德明应邀前去参观。
如果说,曹兆麟代表是申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一位推动者,4年为此提出13份书面意见,那么,卫德明就是让老楼装电梯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者。
今年1月13日,密山路30弄4号加装电梯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申城老楼装电梯有了第一例成功试点,61岁的卫德明是工程牵头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39岁前,卫德明是中学教师,39岁后从事水利工程技术专业,61岁后做起来了志愿者。老楼装电梯,是老龄社会的新课题,在卫德明看来,人大代表多年推动,政府的扶持政策有了,老楼装电梯的路径有了,4号的经验要复制、推广开来,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来做志愿者。
1年来,宝山、杨浦、崇明、浦东、闸北、金山、普陀、长宁、虹口等9个区县20多个小区有意愿加装电梯的上百位居民前来“取经”,卫德明和邻居们都热情接待。卫德明不但在家里为“取经人”答疑解惑,还走出去到现场实地查看,单单星火大厦就去了6次。他在电脑里制作了加装电梯的流程表,从居民意愿征询、经费筹资到施工方案,“我把流程做成模板,供大家参考,该走什么程序,一目了然,做了一年志愿者,很开心!“卫德明说。
12月4日被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在做过中学教师的卫德明看来,这将有助于公民法治精神的养成,让更多社区居民习惯用好“自治权”,解决“身边事”。他还有一个心愿:一个人做志愿者,力量有限,老楼装电梯,涉及不少专业问题,在政策扶持、居民用好自治权之外,非常希望能有社会组织招募志愿者,专门为老楼装电梯工程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让更多老人享受乘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好滋味。 本报记者 姚丽萍
记者手记
种种探索是社区自治的生动实践,考量着城市法治素养。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深度老龄化不得不面对的民生问题。市人大代表曹兆麟为此4年提交13份书面意见。今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每年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从“全国法制宣传日”到“国家宪法日”的名称之变,昭示着依法治国不仅要普法,更要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让尊法、守法、用法成为普遍的行为方式。如何依法解决“老楼装电梯”这一民生问题,多年探索充分展示了申城的法治素养——每一处老楼装电梯,都有渴望“自由出行”的老年居民的殷殷期盼;每一处已经装好电梯或正在为加装电梯努力的小区,都有热心的牵头人,也都有居民依法自治提升生活质量的“群众智慧”,在有了政策支持之后,充分的居民协商自治正是推进“电梯工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