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审判与普法
潘高峰
  潘高峰

  这段时间,上海的两起法治事件引人关注。其一当然是备受瞩目的复旦投毒案二审,控辩双方激辩到子夜,过程跌宕起伏,成为城中热议的焦点;另一件则是沪上的哥为护妻捅伤滋事醉汉被判五年,引发网友叫屈,微信转文无数。

  如果说前者案情重大复杂,涉及社会问题面广,那么后者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同样“人声鼎沸”又为哪般?个人感觉,媒体充分参与功不可没。

  审判林森浩,上海高院除了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及公众旁听,也为数十家媒体开了方便之门,大家聚于庭审现场或是法院庭审直播间,直击审理全过程,使庭审各种细节第一时间滚动播报于公众之前。同样,的哥捅人案被电视台制成了一期节目《回不了家的出租车司机》,引发市民关注。虽然之后出现的微信文章有意略去了一些重要事实,而是以“七八名醉汉”“殴打老婆”“保护家人”等词句引发公众情绪,但法院方与电视台运用新媒体积极回应,真相得以澄清,更重要的是,法治精神得以普及。

  林森浩投毒案中,“有专门知识的人”胡志强的出现,不仅带来审判中最吸引眼球的一幕,也引起人们对这一身份的好奇。很快,何谓“有专门知识的人”,在微信微博上有了详尽的解释;的哥捅人案件中,不理解的人发出了“遭遇不法侵害只能隐忍”的疑问时,法律界关于“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临界点在哪”的解释,通过媒体和公微及时呈现,不仅以正视听,也是成功的普法案例。

  媒体报道影响判决公正,舆论情绪左右司法独立审判,一度为人们所担心和诟病。我想,这种担心,说明透明度还不够。真正公开透明,每一个疑问出现,都会得到充分讨论,很快消解。我们看到,投毒案审判中,尽管仍有各种猜测,但理性分析的声音最终成为主流;的哥伤人案中,情绪化的思绪被公正的思考代替,法律尊严最终得到维护。

  一个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是全社会基本理念。但在法律成为信仰之前,公众必须认识它,熟悉它,将之融入血液。这需要更多的“案例教学”。于此,法律界与传媒界都责无旁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上海新城区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5版:夜光杯
   第A36版:夜光杯
   第A37版:连载
   第A38版:阅读
   第A39版:演出
   第A40版:新民俱乐部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新闻界/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致敬名家大师 树立文化标杆
审判与普法
什么仇 什么怨
倚靠“背景”何如铭刻“背影”
『移动』
“二分法”逻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审判与普法 2014-12-11 2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