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地位曾在雍和宫之上
从故宫东北角楼步行500米,沙滩北街胡同尽头并排坐落着嵩祝寺及智珠寺两座寺庙。建造于永乐年间的“敕建智珠寺”,曾是明代的汉经厂和番经厂遗址,康乾盛世之时,与嵩祝寺成为北京城内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
一墙之隔的嵩祝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曾为蒙古活佛章嘉呼图克图的宗教活动场所。在清代,它是与雍和宫齐名且位于皇城内的喇嘛寺庙,历代皇帝多次将佛像、金碗、玉如意等各种宝贵器物赠与该寺。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内掳掠时,嵩祝寺曾遭受严重损失。1995年修复殿宇21座,还发现了清中期的绝版古建筑彩画,经历200多年侵蚀,色彩依旧,令人称绝。
古寺“身份”特殊 消费昂贵
辉煌的过往已成云烟,两座寺庙外墙上,清晰可见白底绿字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及智珠寺”。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普通百姓平日难以进入的文物保护单位内暗藏玄机,智珠寺内开起了西餐厅,嵩祝寺则内藏高档私人会所。
智珠寺的餐厅名为“TRB”。“TRB 全称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北京古寺餐厅),餐厅开设在古老的敕建智珠寺,您不仅能享受美味的欧式佳肴和周到的餐厅服务,还能在中西文化的交辉中邂逅一次奇妙的体验……”TRB毫不避讳曾为古寺的特殊“身份”,消费昂贵,最低为人均800元至一两千元,不少明星、新品发布会也选择在这里进行。
嵩祝寺内的“嵩祝名院”为私人会所,提前预约的会员或相关客人才能进入,其他人只能从朱墙外一睹这座古刹的“光辉”。会所人均消费为500元至1000元,菜单有红烧河豚等,五粮液和茅台则是烧菜时所用的原料之一。据说会所内还有“龙椅”,供就餐者坐上去照相。
记者向相关部门举报,并跟随北京市佛协和北京市宗教事务局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前一天晚上的大量剩饭与高档餐具还没来得及收拾,但工作人员矢口否认对外营业,称这些饭菜都是公司自己人吃的。
“TRB”仍在营业
会所餐厅如此“放肆”,老板是何人?据查询,“TRB”的老板是比利时人,经营西餐。工商登记信息中显示,“嵩祝名院”注册资本100万元,股东是两位自然人,经营范围包括制售中餐;销售酒、饮料;组织文化艺术交流;健身服务;销售工艺品。
记者昨天到“TRB”,只见寺院墙上开有多个临街的小门,透过窗户可以发现已被改成厨房,能听到阵阵油烟机的声响。偶有员工从小门进出,表示可以就餐、举办活动、住宿,其中住宿价格目前最低为每晚2500元外加15%服务费。拨打“嵩祝名院”联系电话,已无人接听。附近多名居民证实,虽然屡见报端,寺内餐厅一直都在营业,每天多是傍晚五六点开门,零点前关门。
嵩祝寺及智珠寺内藏身高级会所餐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屡次见诸报端,却没能推动主管部门将这个“公开的秘密会所”关停,如今更是顶风作案,有网友认为相关管理部门有监管失职之嫌。就嵩祝寺及智珠寺变成餐厅会所问题,北京市文物局的答复是:嵩祝寺及智珠寺经营活动不归其管理,文物局只负责监督管理寺内文物的保护修缮,凸显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
文物保护的尴尬样本
有网友很冷静:嵩祝寺及智珠寺变身会所餐厅,如果文保单位不缺钱,也犯不着把佛家的清净地变成觥筹交错、大呼小叫的鲍鱼之肆。
北京文物局执法队有关人员介绍,北京在过去一年也只有几百万元,去年开始增加到了10亿,但文保单位数量众多,只能紧着最急的先修。一方面是文保资金的短板,一方面是公众对商业涉足文保的反感,如此背景下,“谁修缮,谁受益”的文保政策成为权宜之计。
嵩祝寺及智珠寺在“保护性使用”的背后却是将公共资源长期进行奢华的私人化餐饮、住宿、会议等商业经营活动。数百年古寺庙成为“上流人士”享用美食、举办聚会的商业场地。
网友吐槽:文物单位沦为生意场所,餐馆用寺庙的辉煌历史为其招揽生意,令人无奈和可悲。在一座600年的古寺里吃西餐品红酒,在一座200多年的古寺里吃红烧河豚很高大上,可终究扰了佛门的清净。况且蒸腾的热气、鼎沸的人声,对古寺会不会产生影响,还有待考证。 驻京记者 于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