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招考”面临解体
近年来,全国的自主招生已形成固有的四大联盟模式。“北约联盟”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11所大学组成,还包括香港大学;“华约联盟”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6所高校组成;“卓越联盟”由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京都联盟”则由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在京的高校组成。
此前有消息猜测,由于2015年自主招生考试已经明确挪到高考后进行,那么,原先被广为诟病的抱团“掐尖”式的联盟招考运作模式,就很可能要面临解体。对此,上海交大附中党委书记杜淑贤说,自招是单独进行还是联盟“统考”,这都是高校的事情,现在的高三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平静、很坦然的。倒是个别拼奥赛的学生,如果还是按部就班等着高校在高考之前来“掐尖”,面对变化的联盟考试模式,着实有点措手不及。
考试科目“打擦边球”
自招的科目组合历来是考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自主招生考试的重要宗旨,是避免给考生增加负担,避免自主招生沦为“小高考”,因此,只允许自招考两门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实上,2014年全国几大联盟也都是只考两门的。
但是,基层学校老师和广大考生更希望教育部能出台相关的政策解释。这是因为,究竟是“两门考试”还是“两门学科”,这个解释权目前还没有统一,各联盟、各高校都有着自己的策略,有的几近是在打“擦边球”。比如,有些高校对理工科专业明确要求考数学、物理,对文科专业要求考数学和语文;还有些高校则是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合并成综合理科,将语文和英语合并成综合人文与写作。表面上看是考两门,实际上则是考各科的综合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招办负责人熊斌说,自招到底考几门,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规定,但到底怎么考、考什么,还是应当体现高校各自的选材标准与特色,否则自招又会沦为了统一考试。
“实名推荐”或有不公
据悉,教育部近期将就2015年的自主招生工作做出部署。以前联盟在联考前进行的事情,比如报名、资格审核等,明年将会在高考前进行;以前联盟在联考之后进行的事情,比如复试、面试和确定名单及公示等,明年将会挪到高考之后进行,很可能会安排在6月9日至6月底前完成。而且,推行了多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明年也不会一成不变地照原样执行,肯定会根据教育部的新要求有所调整。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说,原来的校长实名推荐,一般是由名牌高校将若干个自招名额直接定向投放到有关的名牌高中,这显然有悖“公平、公正”的原则。作为公立高校,其招生名额和教育资源应当是向全社会公平开放的,有倾向性地指定投放名额,不仅有资源垄断之嫌,而且对拿不到名额的高中也是一种新的不公平。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