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挂历和寻常日历,我更喜欢台历,并且是那种一日一页的台历,用个活动的台历架一插,历本一年一换,台历架不换,简易实惠,最主要的每天一页、空白甚多,便于纪事,一天一纪事、三天两头纪事均可,起到了日记的作用,倘纪事精彩,事后可“摆渡”到笔记本上作长期珍藏。这样的台历我已经用了若干年了,上班时用、退休后依然用,是我写字台上的主要角色。
上班时用台历,所记者多半是工作的事情——哪天有会议、 哪天要出差、 上级有什么指示、 同事中有什么建议、有什么来电记录、 须知道的电话号码……经常会记得满满当当。倘若漏掉了,就会误事;当然,台历也有我所辟的“自留地”,会时时记录下一些阅读书报的摘录、奇闻逸事、心得体会,所闻所见之社会新闻,还有就是自己偶然灵感一闪的情景和文字,片言只语足矣,又都是用自己组织的文字表示,旁人很难看懂,就避免了“私活”的泄露。因为办公桌显于众目睽睽之下,万一被有心机的朋友看到我的“私活”,告上一密,就会惹些麻烦。许多年前我在一个文化单位工作,就常有相关的人员经常到办公室来探察有没有做“私活”者,譬如搞文学创作之类。久之,同仁们也琢磨出了对付的妙法——桌上常摆放着报纸以遮掩笔头的活计,一旦听到“细作”的脚步,皆一本正经作阅读报纸时政状。所以台历上尽量少些创作的痕迹,否则就被视为“不务正业”的。
我喜欢用台历纪事,殊不料我的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朋友L女士,也对台历纪事情有独钟。L女士很久以前就去国外发展,日子久了挥之不去的是家国情怀,一本台历就成了她抒寄恋国怀乡情感的载体,每天都要写些这方面的文字,如家乡的风土人情、四时八节、风味美食、人情世故……尤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格外注重,清明啦、端午啦、中秋啦、重阳啦,春节啦……每逢这些重大的节日,不仅自己务必要写些文字,还要提醒同在异国的亲戚朋友,千万不要疏忽忘却,并以实际行动来纪念这些华人的节日——清明焚香祭祖、端午包粽子应景、中秋吃月饼赏月、重阳登高望远、春节吃年夜饭团圆。有些事情办不到,就去华人商店或华人社团共同庆祝纪念。除此之外,她还会在台历上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提醒亲戚中的男子勿赌勿嫖、女子守贞守操。在她的倡导下,不少华人主妇都养成了台历纪事的习惯,即使时下手机和电脑的功能千姿百态,用个微博微信、通信联络极其方便,但她们仍觉得台历之类传统的载体最有感觉,翻动着一页一页的中国日历、书写着一笔一划的中国文字、记录着实实在在的中国事情心里最是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