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王震坤
十年相约再相会,忙建微群,不问栖何处!今次同学会后,微信群成了另一个可以时时相聚的客厅,每日里的谈资天文地理、时事财经、趣闻乐事、夫妻儿女无所不包,但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居然还是谈吃。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念旧创新,若是做个有心人,差不多一周便可飨一场色香味俱全、三餐茶点夜宵皆备的宴席。
一早,浦东有人晒德兴馆的焖肉面,马上浦西就有人咬着油条捧着豆浆问早安了,有三小时提前量的南半球同学递上一杯冒热气的咖啡小视频,旅居日本的同学则转来一个上海旧年早餐大全——“四大金刚”阳春面、生煎锅贴小笼包、老虎脚爪条头糕……午餐时间有人晒单位食堂的套餐,有人晒人气馄饨,自然也有人上传自掏腰包请客户吃大餐不忘加个泪水滂沱的表情。晚饭时间的呈现是最热闹的,有忙得只能将就一碗方便面的,也有悠闲地陪家人吃着饭听着评弹的。到了节假日,群里晒出的各种家传待客菜肴更是五花八门,红烧羊肉砂锅、黄小米蒸肉、宁波三臭、鸡翅煲仔饭、酒香鲳鱼、干锅珍珠鲍……隔空敬酒,互致问候之余,不忘相互恭维烹饪手艺、讨教彼此做饭经验。此时若有在澳洲的同学晒户外海鲜自助,美国的同学晒肉肠烧烤,大陆的同学晒欧游下午茶或者近郊农家乐,收到点赞的同时一定也会被调侃为土豪。往昔上下铺的姐妹和兄弟,似乎又穿越回当年,十数年不见也毫无违和感。
冬至过后一日,群里出现一个如何自制酱肉的帖子。因为是正处夏日的澳洲同学转发的,有人冒泡调侃一句“太监指导性生活呀”,便不见有谁回应了。才几分钟,帖子就沉得不见了踪影。不想一周后,就有人上传一张蒸熟后已切成薄片的酱肉图,并说明,“先尝尝腌了三天的酱肉是什么滋味。”未几,便有几十条回帖,有的嘲笑这碗酱肉陈色差,有的指出三日酱腌时间不够,有的考证酱肉最正宗的制作方法,也有提供“三日酱”在蒸熟的时候如何添加其他调料作色味补救的方法。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许多人晒出自制的酱肉,有的酱色浓郁正晾在北阳台风干,有的还是小鲜肉的模样挤在“酱缸”里入味。
其实,大家都处于忙忙碌碌的年龄,凡事都追求简单。群里的许多人连一般的清洁和买菜做饭的家务活都交给钟点工打理。真要吃酱肉了,物流和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总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很方便地买到现成的优质酱肉。可是,因为一个同学语焉不详的帖子,激发起动手的热情,纷纷自己腌制起酱肉来。这只能说明群的魅力之大。就像小时候,一个人在家玩不了过家家,但小伙伴一起玩,会玩到忘了回家的时间。
接下来还会群体研究和试制盐水鸭肫肝、醉蟹、咸鸡咸鸭以及青鱼干、椒香腌肉,因为快过年了,已经有帖子在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美味。这些过年的看家菜在群里被集体记忆起来,会发酵成怀旧的脉脉温情,足可以让一群理性的成年人暂时抛却繁忙,玩一场回到过去,自己动手制作腊味的游戏。可以想见,待到除夕年夜时,在这个微信客厅,定将上演一场别开生面家宴,在这里端出来的每一道菜,都是群里朋友亲手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