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诗人袁鹰九十寿辰,文艺部老同事多有登门祝贺。袁老师自是前辈,而现在报社院内人士称呼我,也每每在姓氏前加一“老”字了。于是也充一个老资格,登门拜寿。
袁老师此前不慎跌跤,不良于行,端坐客厅,气色还是好的。他和老同事交谈,有一个特别关心之处,就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部史,说因其与共和国建国时代文艺息息相关,要年轻同事赶紧收集史料,整理出一个“史”来。
祝寿归来细细思量,突然有所感悟,那就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创始人都是诗人,诗歌情结将他们聚拢到一起,先有《人民日报》“人民园地”文艺副刊,在副刊基础上成立文艺组。
时在1949年1月31日,范长江率领人民日报先遣队进入北平王府井大街,接收国民党《华北日报》,于2月2日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
范长江是报业大家,即在编辑部内设4个组:城市、时事,还有副刊和美术组。这是人民日报由农村编辑部时期的内勤、外勤两大部制度向城市编辑部转化,首次设置副刊组。
首任副刊组组长即是“园地”主编李亚群,时年43岁,1931年入党。他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青年时代起就是活跃诗人。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曾任四川泸县中心县委书记,川东特委宣传部长,南方局直辖桂林统战工委书记,后来到重庆《新华日报》任副刊组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封了《新华日报》,报社成员撤回延安,周恩来亲到机场迎接。李亚群转入中共中央城工部,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后他前往山西临县中央后委驻地。
范长江在重庆就知道李亚群,《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次日即将李亚群调来编辑副刊。李亚群的级别很高,进城后在北京饭店遇到周恩来。周说你还在人民日报吗?如果离开了会不会影响工作?
李亚群笑答:“偌大的北京城还找不到一个编报屁股的?”周恩来闻言亦大笑。1950年5月,李亚群南下任西昌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李亚群编辑副刊时,时任冀鲁豫边区文联主席的诗人王亚平接调令进京,也担任人民日报副刊组长。可见当时实行的是双组长制。
王亚平时年44岁,抗战初参加革命,几次去延安未成,因此他是1946年在南京由周恩来批准入党的。他早在中学时期即开始诗歌创作,成名甚早。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进入鲁南解放区。
他于1949年3月到北京与李亚群会合。一个月后,李亚群就调走了。
当年7月,在北平召开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以诗名“马凡陀”著称、也是老资格地下党员的袁水拍到北平参会,会场上和邓拓相遇。邓将升格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总编辑,因李亚群南下,文艺组长出缺,他盛情邀请袁水拍北上,接替李亚群。
袁水拍是在上海成长的诗人,早年在中国银行工作,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活动,后撤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入中共领导的东江根据地,再辗转到桂林,于1942年经夏衍介绍入党。
抗战胜利后,袁水拍随中国银行回到上海,业余时间为《新民报》编辑副刊“夜光杯”。这段时间,他以“马凡陀”笔名发表的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上海解放后他作为诗人参加文代会。
李亚群、王亚平、袁水拍三个诗人主持了创建时期的人民日报文艺部。与之相应的,是《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大量诗歌。那是一个诗的年代,《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诗歌对当时诗坛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意思的是,两年后,人民日报从上海解放日报调来诗人袁鹰,担任文艺部副主任。不久前,年轻新闻史学者白贞淑写出博士论文《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与中国新诗》。如此开题,就在于她发现人民日报文艺部创始人都是诗人。
确实,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而今天看来已经是另一番样子了。文艺部老主任袁鹰的感慨,当是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