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和上海大剧院常会被不知情的人混淆。不时有外国艺术家跑到上海大剧院打电话找我,我哭笑不得的同时都会自豪地跟他们说,虽然办公地点不同,但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因为歌剧院和大剧院同属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我曾经成功扮演了被誉为世界歌剧男高音第一难的角色“奥赛罗”,当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有了那次“奥赛罗”的成功演绎,才有2007年上海歌剧院带着歌剧《奥赛罗》赴芬兰塞翁林纳歌剧节演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奥赛罗之一”也才会成为我的一个代名词,更使2013年国家大剧院新制作歌剧《奥赛罗》时第一个想到邀请我。
时隔近10年,年近花甲,我还在继续挑战自我,不敢懈怠。这一切,若没有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这个平台,没有中心下属的院团和剧场的紧密合作,恐很难实现,或需要更多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40余年的艺术生涯有许多瞬间令人难忘,而其中绝大部分又都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分不开,有赖于中心的支持。2013年7月到8月间,我率上海歌剧院随市委宣传部、大剧院艺术中心组织的“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赴老家东北巡演,在沈阳、大连、营口、丹东、长春、大庆、哈尔滨7个城市连办5场歌剧《卡门》和9场音乐会。多年在外奔波演出,能有机会回到东北,并参与了全部9场音乐会,那种荣归故里的兴奋实在难以言表。能将上海的优秀舞台作品带到东北,心中也感慨万千,万分自豪,感觉对家乡人民有个交代。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帮助我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同年12月,我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的从艺40周年音乐会也是由中心主办的,获得很大成功。能在这么特别的日子里举办音乐会,向我的第二故乡——上海的人民汇报,意义非凡。
从2005年中心成立,一晃十年过去了,院团间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化,逐渐融为一体,而我的身份也从当初的副院长,到院长,再到如今的艺术总监。除了用我最擅长、也是最喜爱的方式继续不倦地为人民歌唱,面对歌剧院演出和剧目的推进,我也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更是当务之急。
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像韩蓬这样的青年歌唱家在中心的支持培养下逐渐羽翼丰满,在大剧院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能在大剧院艺术中心的扶持下,带着音乐梦想不断前行。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能集合整体优势,策划举办每年一届的歌剧节,推出我们自己的歌剧品牌,那将是一大幸事,一大喜事。
十日谈
大剧院“制造”
大剧院艺术中心和上芭智慧之处是给予了编舞家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