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委员当场表示赞同。他说,文字是文化的基因,文字的形式跟传播速度有关,传播速度要求越快的时候文字越简单,“但我们追求速度的时候不能丢掉文化意义。可以选出一部分(繁体字),起码让孩子看见认得,知道我们文字的传统和内涵。”
小刚一开腔,网友就热爆。一场有关繁体字的讨论迅速在网上发酵。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林怡波在微博上表示了对冯小刚的支持,他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又能兼顾各方意见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识繁用简”。有网友留言称:繁体字赋予了中国文化微妙的含义,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有很大的作用。
网友“靖壬潘生”认为繁体字象征了中国汉字的内涵,作为世界文字中唯一的会意体系,繁体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人人都有传承发扬的义务。
也有截然相反的观点,知名作家孟晖反问:若恢复繁体字,是否还要恢复竖排?可竖排明显浪费纸张,电脑显示也不方便。但如果不恢复竖排,恢复繁体字意义何在?
还有段子手调侃冯导步子迈得“太小”,“要论文化含义的久远深厚,我还坚持恢复部分甲骨文,恢复部分结绳记事。”
持反对观点的网友认为,这么多年没有提繁体字,从来没有让繁体字消亡,简体字也是汉字的体系,且“化繁为简”本就是文字使用的趋势,绝不是文化的倒退。而一股脑就让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除了加重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其他直接的益处。
还有网友持中立观点,学者徐晋如认为不需要走极端,可以不提恢复繁体字,但也不要再打压繁体字。允许出版物、广告、商标自由选择用简体还是繁体。只要在一定规范内,不要繁简混用,都应该允许。
小编个人也倾向于赞同这位学者的观点,如冯导所言,繁体字确实是华夏文明的的一块瑰宝,但简体字是汉字书写的趋势,国家也有相关规定,不宜提恢复。
可是,繁体字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有文化如毕福剑,在给潘晓婷写的书法中,四个繁体字错了2个,闹了不小笑话。山西太原所谓的文化墙,用繁体字刻的唐诗竟然有33处错误!
繁体字亟需重视,我们不妨就从放开繁体字的使用做起。我们不必强制去教孩子们怎么写繁体字,但至少可以告诉他们繁体字的含义。让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孩子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去了解去学习。
所以小编看来,你可以不懂繁体字,但不要乱写繁体字;你也可以不写繁体字,但你得认识繁体字。亲们,你怎么看?
新民网 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