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在其主题散文集《知日的风景》广受好评后,由中西书局推出的《文明的垂顾》,是他历年在各地演讲的一次汇集记录。针对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听众,其演讲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从儒道思想、游仙文化、乡土意识到中国人的审美特质、情感价值、幸福观念,从城市文化、教育创新、社会和谐到当代文学、经典阅读、医学伦理。此书既有着特定的演讲方式的生动与感性色彩,又保持着作者惯有的表达的丰富与典雅。议题严谨却又切合当下,视野拓及于异常开阔的社会与世界。各篇演讲虽然主题各异,但均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深刻审视。
葛剑雄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说:“我自然钦羡涌豪兄的博学多才,尽管我无缘感受他演讲的现场,却深信这些演讲的魅力,不过最感佩的还是他经世致用的精神和诗意垂顾的气度。我一直认为,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的区别不在学术水准或专业领域,而是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公共性。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关注社会和公众,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和学术领域。但知识分子的关注不同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评论家、媒体人或一般公众,他们的基础是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并尽可能运用自己的学术专长,进行学理分析。即使是传播知识,普及原理,阐述观点,也应体现批判精神,讲究实事求是,切忌颂圣谀时。至于诗意垂顾,我只能心向往之,因自知力不足。而涌豪兄却能在文苑讲坛顾盼自如,游刃有余,显然是出于他的诗人气质和诗学积累,也离不开他的长期实践。”
听过汪教授演讲的人,都称赞其出众的口才。现在,无缘于现场的读者,可以在书中寻找其精神风采。随手翻开的一页,马上吸引住阅读的目光,比如:“市场经济时代,光讲信念太空了,讲钱很正常。但问题是,为了这些,人们常要赔上身心分离的代价,更冲冒尊严与自由丧失的危险,这就使所得与所失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平衡。这个时候,听听类似儒家先圣的经典性讨论就很有必要了。一方面,与西方人讲‘资产是文明的基础’一样,儒家也讲‘士有恒产,才有恒心,’但它更强调‘义然后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进而还更要求人能在财物的具体分派中用之有度,有大投托,现大格局,是所谓‘富而好礼’。至于关注贫富对立的消除与社会公平的打造,更明显反映出对人的顾惜与关怀。”——如何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现代化进程中,使其具有拯救人性颓败的价值,汪涌豪先生在书中的诸多观点,都予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