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居大都市久了,身心俱疲。一日黄昏,遥望云天,倏地想起一位高人的指点:皖南齐云山乃一放飞心情的好去处。
初春,余经沪杭、徽杭高速公路,仅6小时便抵达齐云山麓。
齐云山乃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古徽州休宁县境内。从新安江源头奔泻而来的清流环绕着齐云山,将徽州的古村落、玄妙的道观、森然的大树、灵秀的摩崖石刻、质朴的山民串在一起,俨然一派世外桃源。
上齐云山有两条路:一条是老路,经岩前镇,过登封桥,渡横江,沿九里十三亭上山;一条是新路,乘索道电缆车,落在望仙台上。旅人若想品味齐云山的妙处,当从老路上山。
站在横江畔远眺齐云山,但见清澈的江水里小舟点点,一座斑驳的古桥横卧在山水间,远山雾岚缭绕;桥边浣衣的青衫女子,惊飞了一群野鸭……
登封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徽州知府古之贤主持所建,距今已400余年。这座大石桥有9孔桥洞,高4丈、长44丈、宽2丈4尺,“跨川如虹,卧波如龙”,至今保持完好。
登封桥建成之后,万历十六年(1588年),兵部左侍郎、著名戏剧家汪道昆撰写了一篇《始建登封桥碑记》,刻石立碑竖于桥头。越几年,桥和碑被洪水冲毁。值得一提的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桥修复后又立一碑,由知府告知过桥人:不可载重物,不可大声喧哗,不可泼脏物……余抚碑而思,古人的环保意识足令天下人殷鉴,以永存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然而,余1994年5月首登齐云山,所见到的是古石碑,2006年旧地重游,古碑已不翼而飞,代之以一方新碑!
思忖间,恰逢一群来自北京的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地在桥上跃动,惊呼两岸无限风光。顺着他们的视线,向右望,前方两山夹峙,江水夺隘而去;向左瞧,巍巍群山下粉墙黛瓦的徽式村落炊烟袅袅……潺潺波光中山影、云影、树影、花影、屋影、人影倒映,错落有致,端的是一幅绚烂的山水长卷!
过登封桥,在翠绿的山荫间拾级而上,沿途可观赏白岳峰、东磐石、仙人靴、孔雀开屏等景色,行至望仙亭而进入齐云“洞天福地”。从一天门至三天门,便来到齐云山的精华所在——月华街。月华街颇似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令人心驰神往。
在月华街榔梅庵遗址前,俯视一个弯月形的月华池,这也许是古人给月华街起名的缘由吧。其实,将月华街东头的三天门到街西头的东阳道院连接起来,恰好是一条弧线,郁达夫曾称之为“是一个狭长的英文字母C的样子”,如同一弯新月。这样的比喻不仅贴切,而且给人以恬静、超然之感,与其道家仙气是相符的。
月华街历千年神韵,既是山民居住的福地,亦是道士的聚集地与齐云山道教的活动中心。自三天门向前望,宫观、道院、店铺鳞次栉比,钟鼓经声萦回于耳。宫观现尚存玄天太素宫、玉虚宫、青羊宫、玉皇殿、榔梅庵、真武殿及兰谷、镜台、梅轩、东阳等十二道院。
余穿行于道观之间,有飘飘欲仙之感,不觉信步登上了玉柱峰的凌虚台。临空望远,云天浩渺,紫气氤氲,此番景致稍纵即逝;然天地万物是何等繁杂,特别当人类祭起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旗幡后,世道难得有几分清净。在这方云游仙境,念道家之无为而治,吟庄子之《逍遥游》,做一只扶摇九天的大鹏,还有什么事可以忧虑?“人生如白驹过隙”,人应该追求的是一如山川的平衡,成败得失任其自然……
游至新近修复的玄天太素宫,好像达到了兴致的高潮。太素宫的庄严、伟岸,比天而飞,实在是得了道家的真谛,即“天人合一”的圆满境界。当年,余首次登齐云山,曾在古人留下的太素宫硕大的石基前沉思;今天,它作为齐云山的主体建筑,则意味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月华街更是山寨,十二道房一式徽派造型,青瓦粉墙里走出的山民恬淡、简约、快乐,宛若青石路上涓涓的山泉……找块大青石,盘坐其上,闭目抬头,谛听天风云鹤、飞瀑松声、虫吟鸟鸣……斯时心灵与天籁之声交汇,完全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一个人只有真正达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己的心灵的美好契合,方能进入这崇高的境界。
齐云山,它可以让我们步入这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