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女儿到了该动笔的年龄。我倒是不急,奶奶抢了先,买来了描红簿,有时放学回来描一会,有时晚饭后描几笔。理所当然,旁边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陪着,不然字一会就写成了画。奶奶还搬出那位老熟人:“别人家的孩子,早就会写名字了。”虽然现在已经没什么印象,却可以料想到我初拿起笔那会儿多半也是这样的情形。不同的是,我们那会,父母可能只是最初的参与者,有点“父母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意思,之后多半是师生间的互动。而现如今,父母几乎成了全程的参与者。
其实早就盘算过陪读这档子事,特别是晚上孩子学习,我怎么当“稻草人”。小时候光顾着玩闹和应试,没把字练得让自己满意,成年后愈发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可心总是静不下来,趁陪读的机会正好可以一举两得。除了练字,因近年喜欢上了篆刻,隔三差五的倒是经常动刀,但总没个规律性,女儿做作业的时间也不固定。于是我提议晚饭后的一两小时作为女儿的动笔时间,我也乐于陪练。之后就出现了女儿和我分别在自己的方寸之间一横一竖的场面。一段时间后,感觉两人的手腕似乎灵活了些,字迹印痕也规矩了些。我甚至希望女儿每次能写得慢点,等一等我。想来不禁好笑,到底是谁在陪谁?难道不是我借了女儿的光,给了我这每天片刻静心的时间?虽然其间她会问我一些莫名的小问题,我也会指导她描红并问些学校一天学习生活的日常,但这些是不至于搅动这份宁静的。
谢谢女儿再次把我“领进门”,这次我们携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