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依然我行我素
无证无照经营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否到了该“换思路、换脑子”的时候?
“本月13日上午,我们到去年曾经暗访的无证无照经营街区‘回头看’,看到少量店面拆除了,有的还在,更有新增的‘无证无照’。”市人大代表许丽萍当时问一家店主是否有营业执照,“店主很诚实地看着我,说,没有。”
一路看下来,差不多就是“昨日依旧”,这让许丽萍很苦恼,政府监管很努力,人大监督也很尽力,为啥无证无照经营依然我行我素?
在过往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加大执法力度”一直是职能部门的着力点。“但我要说,执法力度再大,恐怕也无法杜绝无证无照。”市人大代表金永红说,第一就是“刚需”,就业的需要,消费的需要,“取缔式执法”显然力不从心。
事实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碰到的一个案例就是,浦东一处无证无照作坊生产客饭,供应工地。“这就是典型的刚需,农民工的消费层次显然无法实现中央食堂的统一配送。”金永红说,不止这一处“黑作坊”,在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数量倒置的城乡接合部,更是无证无照经营的大本营。
“即便是我,也会在无证无照的面店解决午饭。”金永红说,因为要到法院开庭,法院附近没有饭店,稍远一点的饭店停车又不方便,“一家距离法院最近的面店无证经营,但店外可停车,店面环境也还干净,我就常在这里午饭。”
就这样,无证无照小店主、小摊位要就业要生存,市民消费要便利要经济,交集在一起,就成了无证无照经营存在的强大动力。“顽症要治理,对症下药,是时候该换思路了。”许丽萍说。
房产证门槛可否降低
一个问题是,在消费和就业之外,“无证无照”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无证无照经营,之所以存在,一个是房产证问题,一个是环保问题。”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在回应代表时说,目前六七成无证无照经营,都缘于这两个原因。
“降低食品经营的证照门槛,房产证问题和环保问题,应该区别对待。”金永红说,环保不达标,油烟扰民,就不能办证,就该依法取缔;而对于那些因为房产证问题办不出经营执照的,是否可以降低门槛?事实上,消费者只关心“本质问题”——面条馄饨煎饼吃下去,安全不安全,经营者有没有传染病,而有没有房产证店面有多大,跟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同时,过高的“证照门槛”,只能让大量“无证无照”经营“破罐子破摔”——经营者做一天算一天,反正出生就是“黑户口”。“有条件、有限度地降低门槛,合法经营不再遥不可及,经营者也才有动力取得合法身份,合法经营成为‘多数’,食品安全才更有保障。”金永红说。
“世博经验”不妨再借鉴
对食品安全而言,无证无照经营,最大问题就是“不可控”。
如何可控?其实,在筹办2010年世博会时,就已有行之有效的探索。当时,世博园区场馆施工人员达2万多人,根本没有足够庞大的正规食堂供应伙食。“要让这么多的人按时吃饭,安全吃饭,我们发放了‘临时执照’,让园区周边摊点供应饮食,居委会、街道一起来参与监管,发动社会力量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说,治理类似“无证无照”的监管顽症,不能“一刀切”;面对“刚性需求”,不触及“安全底线”,实在需要探索更多切合实际的办法。
“健康证,才是食品经营者的必备证照。”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陈保平说,对“无证无照”经营适度放低门槛,让所有符合健康条件、卫生条件的店面、摊位合法经营,经营者胸前挂个“小牌牌”,消费者看了,就知道谁是合法的,谁是不够健康条件的,执法者由此尽到了监管告知义务,日常监管则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毕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问题,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问题。
“目前,闵行区探索共治模式,开放了食品安全监测实验室,居民可以进入检测,监督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说,对无证无照经营问题,本市也在探索备案登记等纳管方式;今年下半年,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调研中,对食品安全共治课题的探讨,希望能有所突破。
今年,本市还将修订完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适度扩大奖励范围,建立隐名举报奖励制度,继续发挥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自律和专家委员会政策技术咨询的作用,营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消费者“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