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名研究人员在这里从事着商业宠物克隆、疾病模型克隆、克隆拯救濒危物种和异种器官移植用转基因动物等研究。经历了那场震惊世界的学术造假风波,黄禹锡对媒体有些忌惮,这也是他近十年来首次邀请中国记者访问参观秀岩生命工学研究所。
一直希望能重新出发
在秀岩研究所一楼的一间会议室,黄禹锡用精心准备好的PPT向来访记者展示近年来秀岩的研究进展。末尾,他播放了一段学生为其制作的生日视频,历数他的科研生涯,其中的“卧薪尝胆”四字颇有些耐人寻味。黄禹锡第一次在世界舞台的亮相以造假丑闻而收场。十年来,他一直希望能够重新出发。
2004年和2005年,时任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但是,2005年,黄禹锡关于干细胞的两项突破性研究被鉴定为造假,在世界学术界引起震动。造假事件后,黄禹锡被取消了进行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质。2006年,黄禹锡在支持者的出资帮助下成立了秀岩生命工学研究所,转而继续另一项无争议的研究项目——动物克隆。一开始由于缺乏资金,研究所建在地下室,后来辗转换过多处,直到2012年才有了如今的五层建筑。
从“举国偶像”跌至人生谷底,黄禹锡坦言自己离开首尔大学的最初几年最为难熬。“我在实验室里打地铺,早上五点就起床,拼命工作,就是想证明自己。”他说。
自2006年起,秀岩的团队先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8篇论文,也受到了诸多国际会议的邀请。虽然无法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但他们一直以申请专利的方式寻求认同,黄禹锡团队的“人类干细胞研究以及制造方法”先后获得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专利,其中用到的干细胞株就来自2005年撤销的《科学》论文。
不过,有专家指出,专利的审查只能通过书面审查,而无法重复其中的技术来进行验证,因此标准远比学术期刊要低,授予专利并不能作为学术成果的证据。
克隆狗业务供不应求
换上标准的蓝色防护服和专用拖鞋,戴上口罩、帽子,经过缓冲室,两次对手进行消毒,一番严格的流程之后,记者们最终进入了克隆技术实验室。一名研究者正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狗体细胞核移植操作:首先用极细的吸管从代孕狗的卵细胞中取出核,再将克隆母本的供体细胞核注入卵细胞,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随后,黄禹锡邀请记者观摩他执刀的韩国警察厅克隆特殊警犬的剖腹产手术。年过六旬的他再上手术台,执刀的手微微颤抖。
2005年8月,黄禹锡领导团队克隆出世界首只克隆狗——阿富汗猎犬“Snuppy”。2009年,秀岩团队根据曾在“9·11”倒塌的纽约世贸中心救出了最后一名幸存者的“英雄犬”——加拿大嗅毒犬特拉克(Trakr)的基因,成功克隆出了5只小狗。
在那之后,希望克隆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秀岩开始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克隆。现在,成功克隆一只狗,客户需支付10万美元。如果暂时无法支付高昂的费用,客户可以选择支付3000美元请秀岩永久为其保存宠物的组织样本,留待在资金充裕时进行克隆。
尽管价格不菲,但秀岩的一位研究者用“供不应求”来形容目前客户对克隆狗的需求。秀岩的客户大部分来自欧美,也有中国、日本的客人。克隆犬的大部分商业收入,是维持实验室运行和开展其他科研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
秀岩研究所的克隆犬培育室用小隔间寄养着各国客户的宠物狗,标签注明了它们的编号、出生日期、国籍、母本姓名等信息。它们大多刚出生一到两个月,等待着接种完疫苗后被送回主人身边。其中有几只外形一模一样的牧羊犬,是以美国海军陆战队警犬Branco为母本克隆出来的。还有一只两个月大的克隆藏獒,属于一位中国客户。2008年,黄禹锡的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首例克隆藏獒。
黄禹锡与韩国政府的合作逐渐“回暖”,京畿道地方政府给了秀岩部分科研经费支持,也邀请研究所开展一些与地方高中的科普教育项目。韩国警察厅与秀岩签署了合作协议,2013年,秀岩为警察厅提供了37只克隆探知犬,有三只目前正在韩国仁川机场“服役”。
与中国合作规模最大
秀岩研究所近年来也出现了中国研究者的身影。在国际合作方面,目前规模最大的正是与中国的合作。
2013年,秀岩与中国深圳的华大基因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华大在基因测序方面的优势分析克隆体之间的差异,双方已在克隆狗项目上开展了合作。2014年9月,秀岩与北大博雅合作的“北大博雅·中韩国际生命健康中心”成立。位于山东威海的中韩联合实验室将于年内落成,在中国开展首个商业化克隆项目。
2015年2月,秀岩还与中科院云南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签署了合作协议。秀岩团队透露,秀岩也在与中方探索克隆大熊猫的可能。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设大熊猫基因库收集现有大熊猫基因,为未来可能的克隆做准备。
不过,对于黄禹锡来说,最“疯狂”的项目还是2012年开始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合作的计划利用克隆技术复活大约1万年前灭绝的史前生物猛犸象。今年3月,俄方与秀岩共同设立了移动实验室。8月,黄禹锡要再赴俄罗斯西伯利亚进行一次“探险”,以提取含完整基因的未受损组织。
黄禹锡说,俄罗斯方面之所以找到秀岩是看中了他们在异种间克隆的成功案例。“尽管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但在黄禹锡看来,“别人都说可以的不是科学,别人都说不可以的才是科学。” 彭茜
相关链接
黄禹锡造假事件
2005年12月23日,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就“黄禹锡造假事件”公布阶段性调查结果,称生命科学家黄禹锡2005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数据纯属伪造。当天,黄禹锡宣布以“谢罪的心情”辞去首尔大学教授职务。调查委员会指出,这不是一起单纯的事件,而是蓄意造假的重大事件,损害了科学的基础真实性。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给科学界敲响了警钟。
2004年,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他在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克隆狗”成果后,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克隆培育出了11个胚胎干细胞系。黄禹锡的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成果”,不仅使他获得了“韩国克隆之父”和“最高级科学家”的美誉,而且成为“民族英雄”。然而,好景不长,各界对“黄禹锡神话”产生怀疑。首尔大学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在3月15日提交论文时实际只存在2个克隆的干细胞系,其余9个实为卵子干细胞系或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而且这2个克隆干细胞系的真伪,还要等待几天后基因检验结果出来才能确认。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令人深思。韩国舆论认为,“黄禹锡神话”的破灭,有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是“急功近利”催生出的产物。克隆是当时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竞争十分激烈。谁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将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声望和利益。黄禹锡无视科学的真实性,在论文中造假,除个人原因外,还与社会的氛围,科研体制的缺陷以及舆论的导向息息相关。
韩国《东亚日报》在题为“黄禹锡神话破灭与国家自省契机”的社论中指出,“韩国盛行的以成果为主的‘快文化’,为黄禹锡造假事件提供了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