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个问题,一定让人好笑。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早就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难道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者、大师辈出,难道还说不清书法是什么东西?哎,事实果真如此。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欧阳中石在回答《中国书法报》记者时说,他很难给书法准确定位。欧阳中石先生是我国书界泰斗,是我国第一个开设书法教育专科的教授,也是我国第一个被任命为书法博士后导师的教授。然而,他至今未能在自己的学校里建立书法院系,原因就是因为书法涉及面太广,内涵太丰富,怎样建设它?培养怎样的书法人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笔者也有同感,书法确实很独特,因为它不纯粹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一种精神,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修身养性之道。
书法必须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汉字的形成和雅化不仅充满了艺术的元素,还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个字的造型,每一笔的形态,都有渊源来历,不深入地研究了解它,怎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它?有些人,破坏了文字原本的自然和谐,故意扭曲变形,给人以无法忍受的丑陋。这是在写汉字写书法吗?
每次书法大展,总让人议论纷纷,不少入选作品都是刻意地、装饰性地染色拼接的大幅作品,字的面目也雷同单一,鲜见古人那种凸显艺术精神、带有书卷气的自然朴素、百看不厌的小幅尺牍。回望历史,你会发现古人很少写巨制,书圣王羲之传世作品几乎都是小幅随笔。展览的导向是什么?形式,还是艺术精神?
书以载道,书法以有意义的词、诗、文为书写内容,这就与中文、国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不仅要抄录,还要学会自创,这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字也必须写正确规范,让人看得懂,否则如何传道?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书者只会抄写古诗文,很少见自创内容的书法作品,甚至有作者竟然不会解释自己所写内容的意思。
有人问,同样用心面壁十年,为什么水平有天壤之别?这说明书法不是一个纯技巧的活儿,与人的性情、学养、实践经验有密切关系,只有将笔墨之外的内蕴输入作品,才能产生书法艺术。
同学一种字帖,为什么脱出的面目却各不相同?因为各人的个性不同,对原帖的感悟归纳能力不同,审美取向不同,所以脱出的面目也就不同。
书法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结晶,笔画、结构无不蕴含着不激不厉的辩证关系。它能巧妙地把刚与柔、正与奇、动与静、险与稳、涩与畅、缓与急等完全对立的艺术内涵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是对黑格尔“形式美的高级形态应是对立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怎样教怎样学也是个问题。先贤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的说:先精一体,一通百通;但也有的说:不能先精一体,要广学诸帖,否则被一体框死,脱不出去……谁是谁非?也许是永远没有统一答案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