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长途奔波换乘三架飞机,终于抵达北欧之行第一站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正是当地时间凌晨时分,夕阳刚刚西下。想到明天一早将拜谒一位音乐大师,心情依然激动而难以入睡。
今年五月中旬,上海举办了纪念西贝柳斯诞辰一百五十周年音乐会,聆听了交响诗《库莱尔沃》。想到老朋友前几年,曾专程前往赫尔辛基参加“西贝柳斯音乐节”,羡慕不已。芬兰湾阳光灿烂,不知不觉来到了西贝柳斯公园,草坪翠绿,树木葱茏,远处碧绿海水波光粼粼,整个气氛与音乐相融相合。我在参观人流中寻觅着音乐家的过往经历。背景音乐是著名的《芬兰颂》旋律。
《芬兰颂》是一部获得广泛赞誉的宏大作品,为各国交响乐团长奏不衰的伟大名作。该曲以严峻深沉的引子开始,随着音乐的发展,悲叹抒情的、情绪趋向高昂的主题,充满战斗的激情,以充满信心的辉煌壮丽的尾声结束。听来让人精神愉悦亢奋至极。该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佳作,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及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时代风范熔于一炉,一致被公认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该曲初为一部配乐中的终曲,曾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为名演奏过。后因遭沙俄禁演,不得不改名为《即兴曲》。直到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以《芬兰颂》命名,并成为芬兰国歌。
向大师致敬。信步来到公园中央的大师雕像前,由几百个管风琴竖管组成的不锈钢组雕塑旁,那种由音乐引发的震撼,以及大师头像那种飘逸凝重,给人以一种力量,精神的抚慰。
西贝柳斯一生创作的七部交响曲为世人所熟悉。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在1926年所写的交响诗《塔皮奥拉》,然而在1929年后,他的旺盛的创作活动莫名其妙地中断了。从此时到他去世的近几十年时间里,人们再没有看到什么重要作品问世了。“专制和战争使我厌恶,只要想起暴政和压迫、集中营和捕人,就使我心理上和生理上发病。这就是我在20年中未能创作的主要原因。”
明天或后天,在挪威卑尔根还将朝圣一位音乐大师。不可否认,西贝柳斯是继格里格之后,又一位北欧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芬兰处处感受着西贝柳斯的巨大魅力所在。他的音乐流淌在每个芬兰人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