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受困者一个不能少
27日早晨5时多,家住市区的张阿姨接到95岁的母亲许佩珍的电话。母亲告诉她,自己所在的牌楼弄进水了,已经淹到了厨房、厕所。不过母亲很淡定,她说:“你吃过午饭来看看。”结果,下午2时多等张阿姨赶到时,牌楼弄已经进不去了,好在还能打通母亲的电话。“她躲在高处,还没被淹。”正在附近搜救的官兵了解到许佩珍急需救援的情况后,立即划着小船,把老人从家中救出。船还没停稳,一名中年妇女又跳上船,请求救援官兵去街东路接她60多岁的哥哥。
这次暴雨中,丁堰、戚墅堰、潞城是灾区中的重灾区,当地政府及解放 军某旅500余名官兵昼夜搜救。“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全部救出!”救灾指挥员、副军长林壮荣向救援部队下达命令。无人机多次启动探测、搜救冲锋舟来回穿梭喊话,2000多名受灾居民被安全转移。
“危难时刻,总有人民子弟兵相救!”63岁的张学华见到救援官兵时,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说1991年至今,她经历了4次洪灾,每次都是子弟兵把她救了出去。这一次,她被大水围困了2天,等待子弟兵的救援成了她坚持的动力。
志愿者昼夜扛沙包筑坝
连续暴雨,武进区西湖街道直通滆湖的场北河水位暴涨至6米多,再次刷新历史最高位,大坝随时有决堤危险。就在紧要关头,西湖街道与武进经发区党员、干部等300多人组成抗洪救灾队伍,人人扛起沙包,加固大坝,连续奋战了整整一夜,终于化解了险情,保障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整个街道所在的地块,都是围湖造田后慢慢形成的,类似于‘锅底’,容易汇集雨水形成内涝。”西湖街道副主任朱正正告诉记者,这一地区外围都筑有大坝,但大坝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从设计上来说无法抵御如此大规模的强降水。
27日的降水,使场北河水位一路飙升,超过了大坝承受极限,街道北排涝站岌岌可危。西湖街道以及经发区党员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自发组成抗洪志愿者队,奔赴场北河大堤抢险救灾。大家用麻袋灌装沙土,一只只扛在肩上,走上近50米的上坡路,到堤边卸下沙包,从晚上一直奋战到28日天亮。抢险结束后,一些人累得直接瘫倒在草地上就睡着了。
“一只沙包轻的七八十斤,重的百来斤,大家扛了整整一夜,终于加固了4公里的大坝,大坝保住了!”朱正正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睛。
防汛依然是首要任务
连续强降雨已经暂别常州,但当地政府指出,防汛抗灾依然是当前首要任务,并抓紧开展灾后救助、解决受灾群众安置、生活安排等问题。目前,常州已开通社会物资捐助接收通道,急需雨鞋、全新棉被、蚊香等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照明、水泵、防汛沙袋等救灾物资。同时常州市财政局已紧急下拨防汛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防汛抗洪抢险、修复水毁水利设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安置等方面,全力支持防汛抗洪救灾工作。财政部门将按照防汛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严格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拨付和预算执行,确保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形式的挤占、截留和挪用。
本报记者 梅璎迪 通讯员 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