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复开关的领事馆
——外滩建筑之二十五:俄领馆
乔争月 张雪飞
  乔争月

  上海众多的领事馆中,俄领馆的命运最为戏剧化。虽然这座红瓦灰墙的大楼自1917年建成一直都是俄领馆,却开开关关,历经沧桑。

  大楼由德国建筑师里约伯(Hans. E. Lieb)设计,融汇了巴洛克和德国复兴主义元素,是俄罗斯最美丽的驻外使领馆之一。

  俄国于1896年在上海设立领馆,但馆舍分散于城中各处,1904年其中一处办公地还发生了火灾,导致重要文件损毁。1911年新上任的总领事格罗瑟(Victor Grosse)既有远见又会办事。他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陈述上海的重要性,从而成功获得专款筹建一座气派的领事馆。

  但世事难料,新馆建成不久俄国十月革命就爆发了。尼古拉二世成为了末代沙皇,壮丽的新馆关闭,直到1924年中苏建交后作为苏联驻沪总领馆重新开张。可是1927年领馆又因局势不稳闭馆,1932年重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再次关闭,1949年又在原址开馆。

  至此,这一出反复开关的戏剧居然还未落幕。1962年灰色大楼因中苏关系恶化再次关闭,到1986年才复馆,1991年苏联解体后又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总领馆,直至今日。

  政治的动荡不仅让俄领馆开关个不停,也深刻影响了俄人的命运,许多人被迫逃亡上海。根据美国学者墨菲(Rhoads Murphey)的统计,1936年在沪俄侨有15000名,数量仅次于日本侨民。俄国人一度像潮水一样涌进上海这座无需签证的开放城市,有乞丐,有贵族,还有大量的士兵。

  在俄领馆落成的1917年,美国著名报人鲍威尔(John Powell)来到上海办报,下榻在领馆对面的礼查饭店。

  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俄国人在上海快速的适应能力。“士兵们找到中国银行保安或守夜人的工作,俄国女人开了服装店、帽子店和美容沙龙,而在法租界,几乎每个街区都出现了俄式餐厅。”他认为当时俄侨在上海的角色很重要,其社会阶层正好介于西方白领与中国苦力之间。

  如今俄领馆的一楼是签证处,办公在二楼,其余供工作人员居住。领馆的雕花大门面向浦江饭店,高悬着一枚金色双头鹰图案的俄罗斯国徽。

  从这扇门进去,有个小巧的门厅,地面由别致的手工马赛克铺就,装点着黑红色大理石柱和螺旋形乌木楼梯。再往里是个宽敞的会议厅,护墙裙也是乌木的,视觉中心是一个奢华感的铜饰大理石壁炉。俄领馆的新闻发布会常在此举办。

  大楼还有面向外白渡桥的露台,江景迷人。站到露台上发现楼前居然还有精巧的小花园,布置了迷你池塘和六角凉亭,刚刚好。

  作为一座外滩历史建筑,这座灰色大楼得以留存,并保持百年前初建时的功能可谓极其幸运,虽然那雕花大门开了又关,关了还开…… 

  俄领馆(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俄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今天: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建造年代:1917年

  建筑风格:带巴洛克元素的德国复兴风格

  建筑师:里约伯(Hans. E. Lieb)

  地址:黄浦路20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邂逅铁树开花
小说的多写
反复开关的领事馆
江南梅雨
今昔高考感言
妻子接班炒股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反复开关的领事馆 2015-07-06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