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考无疑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我自己上大学的经历,比较特别。1950年我考进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因不想读工科,次年又重新考进清华大学经济系。后因院系调整,转到中央财经学院。一年后两校合并,最后我是从中国人民大学外贸系毕业。回首我当年两度参加过高考,四年上过四所名校,联想今昔高考的巨大变化,不禁萌发诸多感慨。
感慨之一,高考身价天差地别。1950年的高考,基本上延续解放前大学招生模式,有的几校自愿联考,有的仍是各校自考。那一年我参加了四场高考: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的三校联考,以及沪江大学、浙江大学和南昌大学三校的分别自考。在七月大暑天,我从上海、杭州一路考到南昌。那年代,只有考生自己关心高考,社会上根本没把高考看成多大的事。想到如今的高考,清路、禁声、住宾馆、专车送考、考后旅游等等优待,深感今天的考生,真是生逢其时、无比幸运啊!
感慨之二,高考难度越来越高。我浏览了一下今年江苏高考的试题及答卷,不仅肯定我考不上,而且数学卷更是零分。当年我先后考进上海交大与清华,虽然够不上“学霸”,但也可算成绩优秀生。如今如此落魄,既有几十年忘掉所学的原因,还因为那时的考题,远没有今天这么难。我考清华时,记得作文的考题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很明显,它要比今年的《智慧》《蝴蝶翅膀的颜色》这类虛幻题目好答得多。上海沪江大学曾是教会大学,其英语要求高是出名的,但那年该校英语高考,就没考英语听力。我发现今年高考的英语试卷那么长,光读完题目就得费不少时间。见报载,近日5名英国“学霸”,组队20分钟内挑战今年中国高考题。结果,数学卷正确率为零,英语卷每人至少错3题。可见,真是难为中国考生了。高考考题设计这么难,这无疑来自应试教育的要求,对此我不赞成,但只好理解。
感慨之三,当今我国高考如此受关注,令人既欣慰,又叹息。欣慰的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望走进高校大门,成为国家需要旳人才。当年我考大学时,全国考生不过几万人,而如今已达七百四十多万人。这种局面折射出的,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步伐,当然可喜。
不过,看到高考竞争的无比激烈;力拼死背硬记的应试教育,带给年轻人的巨大压力;特别是看到我的小孙子,从小学开始,就忙着课外上这个班,补那个课,大人小孩都为应付中考、高考而期盼、纠结和焦虑,我又不能不为现行的高考模式而叹息。为什么高考成为众人人生追求的独木桥?为什么考分成了评价人才的惟一标准?教育改革的道路究竟指向何方?我非教育行家,除了叹息,没有答案。但借此感言,略抒衷情。希望加快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使今后的高考,能带给国人更多的欣慰,尽量把叹息减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