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学科协作诊治
本世纪初,人们对肿瘤了解相对有限,应对的手段单一。在肾癌领域,从确定治疗方案开始直到为患者提供“一条龙”医治,包括手术、化疗等在内,一名泌尿外科医生足矣。随着医学学科发展,如今,肾癌病理分型由原先只有最初的4种,已发展到分子亚型50多种;过去医学影像只能完成普通的CT平扫,如今有CT增强、有MRI加权;化疗新药、新型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肿瘤内科综合手段,扭转了肾癌三种常用化疗药物效果不够理想的窘况……叶定伟教授强调,面对肾癌病人,各学科医生协作后出具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当前最先进的癌症治疗理念,已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
叶定伟教授进一步介绍,肾癌的多学科协作诊治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或通过互联网,对同一位尚未开始治疗的患者及其病史资料,独立发表诊治意见,最终患者获得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这不同于以往的首诊科室治疗后,请其他学科来会诊的传统模式。而进入肾癌多学科协作诊治门诊的患者能同时面对泌尿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等医师,不必反复挂号,不再辗转就医。
推进个体化手术策略
多学科协作综合诊治不仅扭转了各个学科单打独斗的现象,而且更有利于推进个体化的手术策略,注重手术后的肾功能保护和生活质量,病人受益良多。叶定伟教授指出,手术是治愈肾癌的唯一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保留肾单位肾功能的肾癌根治术、根治性肾切除术、肿瘤剜除术等,有开放术式也可腔镜手术。那些高龄、惧怕手术,或者是无法耐受手术的病人,还可以采取冷冻或射频技术,在B超和CT的引导下,穿刺把冷的能源和热的能量达到肾脏肿瘤部位,也能起到相当好的效果。所以,身体基础不同的患者虽然都罹患肾癌,但手术不再千人一面,个体化手术包括手术原则、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多重把握。另外加上多学科协作诊疗,对于早期肾癌患者,追求治愈率的提高;对于中晚期患者,延长生存期是评价疗效的“金标准”。
今年5月,由叶定伟教授牵头,本市十余家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共同参与的《肾癌分子诊断、预后评分系统建立和规范化个体治疗》项目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启动,这是上海市卫计委的首个重大肾癌研究项目,有望建立国人肾癌个体化治疗标准。
定期体检B超筛查
从医20余年,叶定伟教授在肾癌的诊治方面经验老到,但谈起肾癌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他认为还是存在众多未知。肾癌早期无特殊表现,病人可以无自觉症状,偶尔因体检或其他原因行B超检查时才被发现。他建议,人人都应注重每年一次的体检,接受B超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因为早期肾癌有一个特点,通过单纯手术治疗,大多数都可以治愈。由于肾脏解剖位置隐匿,以及在肾癌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毒素的作用下,肾癌会有一些肾外的表现成为首发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受损、高钙血症等,所以要重视肾癌的筛查。当发现“肾癌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时,往往提示为晚期肾癌,预后大多不良。
延长晚期肾癌生存期
20%-30%的肾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虽然是晚期肾癌,但并不意味着“死刑立即执行”。即使肾癌发生了转移,或者手术后出现了复发,它的治疗价值仍然非常大。近几年来,靶向药物的问世对肿瘤治疗理念和肾癌领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晚期肾癌患者延长生存期带来曙光。通过个性化综合治疗,肾癌中位生存期,即使转移的话,也可达到两年半甚至三年的时间。“带瘤生存”,也就是患者不一定需要肿瘤缩小或消失,也能活得长久,肿瘤维持稳定不增长,同样能获得良好的生存获益。叶定伟教授建议晚期肾癌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照医嘱坚持服药,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只要医生与患者真正携起手来,共同抵抗肾癌病魔,长期生存患者数量终会越来越多,最长生存纪录也将被不断刷新。 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