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读者诸君欢迎的本报“夏令热线”,本周重开。未来一个月,预计将有10万多个电话,蜂拥而入12319城建热线。
今年的“夏令热线”,市领导十分重视,将延续多年传统接听市民来电。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也大力支持,早早备好几十套应急预案,解决夏令期间百姓“急难愁”问题。
媒体间的合作,一如既往。本报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的“与区县长面对面”访谈活动,今年依旧将在广播电台现场直播。17位区县长,还将一一“面试”。去年接电之后,17位区县长连连点头,“效果很好”,“了解居民需求”。几名今年转任区委书记等新职的领导还表态:“我去和区长沟通一下,请他代表本区,继续接电,高度重视‘夏令热线’工作!”
去年,“夏令热线”的一大亮点,是与市文明办、市房管局合作开展的“文明大讨论”,并总结出《文明居住十不规范》。一年来,这一“十不规范”不断发扬,广为人知。今年的“夏令热线”,将继续围绕文明居住的这些规范,展开讨论,并力求形成一系列配套措施。
与以往相比,今年“夏令热线”将更多关注,用“互联网+”手段,创新城市管理的主要案例。其中,本报将与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合作,在部分区县下属街道的网格化中心,新设“夏令热线”分会场。这样的“城市微循环”,将反馈、处置前移,既有效利用了资源,也将加快了处置速度。
当然,我们还将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测评”,来得出市民对“夏令热线”的满意度。这样的测评,贯穿城市基层问题处理的所有环节,尽可能减少“盲点”。
其实,延续20多年的“夏令热线”,是联系政府与百姓的桥梁,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管理的一大创新。还是那句话,上海这座城市,要靠大家管,大家治,才能成为大家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