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都是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的旺季,但各类游学产品良莠不齐、缺乏监管一直都备受诟病。去年7月14日,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首次以文件形式对海外游学市场加以规范。《指南》对中小学学生寒暑期赴境外“游学”团体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和安全责任机制等都做了规定,其中特别指出,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
《指南》试行一周年,记者了解到,火爆的游学市场里,能按《指南》达标的游学产品仍占少数,申城各类旅行机构、培训机构推出的名目繁多的“游学之旅”里,大部分游学体验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正变相成为景点游或购物游。
报名人数连年上涨
早在3月份,申城各类游学活动广告就已铺天盖地,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项目为主。“感受名校教育”“高效创新的互动体验式学习”……各种打着“名校”“创新”旗号的广告令家长和学生目不暇接。“这几年,游学团报名人数年年看涨。和五年前相比,起码翻了两三倍。”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游学的热度随着留学持续高烧水涨船高,每年暑假不仅是家长的“烧钱”季,更是机构的“捞钱”季。
记者发现,除了常规的名校游学夏令营,各种专题夏令营近一两年也层出不穷,一些项目打出了“综合能力牌”,比如,“哈佛大学领导力”、“麻省理工创新能力”。“这些所谓的名校课程,三四天的课程就要三四万元,但家长却对其很感兴趣。”据了解,游学费用正一年比一年高,出境游学10来天,花费少则两三万元,多则近10万元。
两周里十天在路上
民办进才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从连说,家长送孩子海外游学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增长见识”,通过参观游览各地名校,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另外一种是为了 “留学预考察”或“拥有海外修学经历”。但是,真实的游学团并不如想象的完美。
曾女士的女儿去年曾参加过一个美国游学夏令营。“广告里说,可以在美国‘知名学府’参观学习,还有教授授课。但实际上,知名学府只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大学,所谓的教授也只是和孩子做了简短交流,两周时间几乎都在赶路,只有两三天是在体验大学氛围。”
记者查阅了不少机构的游学项目计划表发现,半数项目“游”与“学”的比例差别巨大,以同为美国的两周团为例,有的机构真正学习时间只有四五个半天,有的则有8到10天课堂教学。还有的机构虽然名为游学团,但实际上只“借用”了国外的学校场地,随意找了几个外教,搭起了“草台班子”,上课的是中国留学生。
上课收获并不算多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十多天英语能力就能突飞猛进,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名校走马观花一圈就能对自己未来有了计划,这些并不实际。”王从连说,如果行前不做足“文化功课”,事先了解游学目的地的人文、语言等各方面背景,花费上万元的游学团实际收益并不大。
向明中学毕业、今年已经大二的小严在中学阶段曾是游学“达人”,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参加游学团,去过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她说,英国和德国的游学项目让她印象最深刻,语言课程并没有太多收获,但文化差异让她震撼。“不过,澳大利亚的游学项目就比较一般,一周旅游,一周上课,但看来看去都是同团的那几张熟悉的脸。”
目前在香港大学求学的小张毕业于建平中学,他读高中时参加了为期三周的美国游学团。“三周里有一周是在纽约当地的高中上课,其余就是沿着费城、波士顿、旧金山等一路参观大学和景点。上课实际收获并不多,倒是体育课、手工课蛮有意思的。”
韩亚空难收紧政策
昂贵的跨国夏令营让家长感到经济压力,安全问题更值得社会关注。前年7月6日,三名中国学生正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在韩亚空难中遇难。随后,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叫停出国夏令营。上海江宁学校校长吴庆琳说,近一两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组织的游学项目监管特别严格,所有项目都需要提前报相关主管业务科室审批,安全预案审核不合格的,活动一律不得进行。“我们学校的游学项目也从前几年美英澳多个项目,缩减到现在的一个,还要通过了教育部门的严格审批。”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办理境外游学的机构众多,除了少数学校,有旅行社、留学机构、咨询公司等。业内人士透露:“办理游学业务的门槛也不高。只要注册一个公司,搞到生源,就可以把游学项目做起来。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不良机构会克扣学生的交通、伙食、住宿、教学等费用。”
留学专家、澳盛教育总经理袁正翔认为,海外游学市场的乱象与管理制度和法制保障缺失相关,暑期海外游学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梳理存在问题,强化管理。另一方面,或许也应借鉴发达国家游学活动发展的经验,适时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