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一寸山河一寸血
     
本版列表新闻
1939年底,中国军队在广西沉重打击 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取得重大胜利——~~~
1939年底,中国军队在广西沉重打击 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取得重大胜利——~~~
1939年底,中国军队在广西沉重打击 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取得重大胜利——~~~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939年底,中国军队在广西沉重打击 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取得重大胜利——
苦战兼旬 攻克昆仑寒敌胆 扬威万里 扫清倭寇慰忠魂
叶薇
■ 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本版图片 图TP
■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110根立柱共刻220个姓氏,纪念牺牲英烈
■ 中国将士庆祝取得昆仑关战役胜利
■ 中国军队在昆仑关战役中发起进攻
  本报记者 叶薇

  六月的南国,烈日炎炎。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市区驱车一个半小时,到达昆仑关。道路崎岖,沙尘满天,大型施工车来往穿梭,几乎看不到人。很难想象,76年前,这里爆发过一场惨烈悲壮的对日攻坚战。

  1939年底,我国军队在广西学生军和当地数万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天殊死搏斗,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空前惨烈的高地争夺战,击毙日寇第五师团旅团长少将中村正雄,歼敌近5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我方伤亡达1万多人。昆仑关战役是中国抗日攻坚战取得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

  “从去年底开始,遗址保护区启动升级改造工作,纪念馆、博物馆都关闭了,你来得不巧。”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晓玲向记者介绍,“不过,战役遗址区正常开放后走一趟,你会很有收获。”

  15名要员题词题联

  昆仑关位于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与宾阳县交界处领兵山之山隘中,是大明山的东向余脉,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南疆的天然屏障。

  遗址区南入口处,是一座四柱三门的花岗岩牌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牌坊在周围古松修篁的掩映中更显古朴庄严。

  “遗址区主要有南北两块牌坊,一个纪念塔,三个公墓,全部建于1944年之前。”管委会工作人员黄艺瑜陪着记者边走边说。这位90后小姑娘,说起这些如数家珍,“我老家是百色革命老区的,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花了些功夫研究,平时还要给很多游客讲解。”

  昆仑关之战并非中国战场上最大的战役,可抗战还没胜利,当时的国民政府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阵亡将士墓园,还有15位国民党政要在这里亲笔题词题联,除了一名没有军衔和一名为中将外,其他13名全是上将军衔。这座墓园云淡风轻、安度春秋,墓园的物品穿越了70多年光阴得以保留。

  牌坊正面,中间横刻“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外柱刻有主攻昆仑关的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题联:“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左右横批则分别刻有当时国民党将领徐永昌、李宗仁的题词。

  进入南牌门,沿着300多级的石阶往上走,不一会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石阶很高,还有个斜角,爬起来很累。你可以想象,当初战士们往上攻山是多么辛苦,随时有流弹,有日本鬼子四面八方袭来,这就是一条血肉堆成的路。”

  到达山顶,山风猎猎,平地相当于两三个篮球场大小,15米高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立在中央,像一把利剑直指蓝天。塔名由杜聿明题刻,塔身分别刻有题词:“碧血千秋”、“气塞苍冥”。塔身上的长篇碑记和纪念碑词则分别由李济深和白崇禧撰书。

  “关山无恙,壮士不归。自古有死,死得其所。气薄云天,热血后土。英灵赫赫,芳草萋萋。千秋万代,视此丰碑。”

  纪念塔后面约20米处,建有品字形的宽阔平面公墓,下面安葬着阵亡将士的遗骨。墓台前方竖立三块花岗岩墓碑,刻有3000多名阵亡将士的英名,虽然日久天长,风雨侵蚀,但碑上文字仍依稀可见。有些名字用黑漆描过,大概是烈士的遗属在祭奠时留下的手迹。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纪念物都保存完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的百姓,他们自发组织守山护墓,纪念抗日将士。”黄艺瑜介绍,2005年,南宁市政府成立了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管理,战役遗址已成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8岁老人写来寻亲信

  站在山顶,眺望四周,只见群峰连绵,沟壑纵横,蜿蜒的两条公路在翠绿的山谷中像飘带,时隐时现。昆仑关地处柳州到南宁的咽喉地带,战略位置很重要。在古代,从南方到中原的驿路上,昆仑关是南北通道的一个重要关隘。1926年修筑南宁至柳州的公路,它成为广西到越南乃至我国到东南亚交通线的要塞。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十多次战事。

  鲜血染黄土,青山埋白骨,昆仑关的每一寸土地都残留着战火的痕迹。“当初日军占领昆仑关,就是要掌握这个要塞,切断中国抗战物资的国际补给线。”

  返程时,跟随小黄从昆仑关古道上行走。“你脚下的石头都有些年头了。昆仑关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建于秦始皇时期,明末清初正式修建关楼。”

  在关楼前,我们碰到了一名卖香的阿婆。阿婆在附近住了几十年,昆仑关战役爆发时,她只有四五岁。“鬼子来时,爸爸带着我和妈妈躲进山里,鬼子走了后我们才回来。”只要天气合适、腿脚方便,阿婆每天都会给先烈们上炷香,“他们都是大英雄。”

  每到一些重要纪念日,比如清明或抗战胜利日,一些当年参加过战役的老兵相聚在昆仑关,还有不少是从全国各地过来寻亲的家属。

  战役遗址保护管委会副主任王晓玲手里有一封特殊的寻亲信,辗转多个部门,前不久送到她这里。信中写道:“父亲高仁岑,1939年在长沙投军,不久后开赴前线抗日。父亲投军后与家人失去联系,我当时只有1岁半,母亲只有18岁,母子相依为命。母亲一直未嫁,等父亲等了60多年,2005年过世。我也78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次寻找父亲的下落,也好对我的儿女孙辈有个交代……”

  写信人叫高文彬,通过网络搜索父亲的名字查到了“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录”。“他之前压根不知道父亲参加了昆仑关战役,查到名字也不敢确信,希望我们能查实名录上的‘高仁岑’究竟是不是他的父亲。”王晓玲坦言,会尽一切努力核查,但难度很大。当时阵亡1万多名将士,只有3000多人有名字记载,更多的战士没留下任何讯息,消失在莽莽昆仑中。

  博物馆9月重新开放

  遗憾的是,由于整修,此行没法参观昆仑关战役博物馆。2008年,南宁市政府主持修建了博物馆,全面再现1939年12月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震惊中外的昆仑关大捷的战斗场景。

  博物馆由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长子戴复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设计。戴安澜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200师师长,在攻打昆仑关的过程中,亲率两个团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割破日军满山遍野设下的铁丝网,攻破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戴安澜守护了这片土地,而他的儿子在这片土地上主持设计了百项建筑,包括这座激励中华儿女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戴安澜将军的三个子女——戴复东、戴澄东、戴藩篱对昆仑关很有感情,都来过这里,还将他们收集的各种抗战资料送给我们。”小黄说。

  昆仑关战役爆发时,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步入第三年,广西一带合作的氛围比较好,当时在桂林还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将士们在前线杀敌,广西学生军、各类抗日组织还有当地群众为前方捐款捐物,运送弹药粮草,救护伤员,也为战役取得胜利起到积极作用。昆仑关战斗打响后,宾阳县有5万多群众手提火把,冒着严寒,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在坚硬的公路上硬是挖出了几个长4米、深3米的大坑,阻碍日军增援部队进宾阳,还破坏了两座桥梁。县城内所有的学校、祠堂、庙宇以及闲置房屋全部用来作为临时医院和收容处。

  王晓玲介绍,从去年底开始,昆仑关遗址开始升级改造,包括拓宽道路、重新布展博物馆、建造石刻碑林,保护修复文物以及加强景区的配套服务,希望为更多人纪念英烈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布展方面增加了广西抗战和中国抗战部分;石刻碑林部分,不仅有抗战标语、口号、名将名言、国共领导人抗战论述,还有抗战家书、抗日将领的诗歌等。”

  今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当天,博物馆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苦战兼旬 攻克昆仑寒敌胆 扬威万里 扫清倭寇慰忠魂
“钢”和“钢”的对决
每个抗战老兵都是一本史书
新民晚报一寸山河一寸血A09苦战兼旬 攻克昆仑寒敌胆 扬威万里 扫清倭寇慰忠魂 2015-07-06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