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一寸山河一寸血
     
本版列表新闻
不少志愿者寻访健在老人,抢救珍贵史料——~~~
不少志愿者寻访健在老人,抢救珍贵史料——~~~
不少志愿者寻访健在老人,抢救珍贵史料——~~~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少志愿者寻访健在老人,抢救珍贵史料——
每个抗战老兵都是一本史书
  在昆仑关采访,不管是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还是周边的村民,都提到了“抗战老兵”。他们大多超过85岁,眼睛花了、耳朵背了,腿脚不利索了,却一门心思要到山顶去祭拜战友。93岁的抗战老兵张近志已是昆仑关的常客。他经常独自一人乘火车,转两次班车,从广东顺德辗转来到昆仑关老战场,就为了“见见”战友。

  他曾是国民革命军64军155师师部医院的一名军医,随部队在昆仑关外围的宾阳一带作战。因为在战地医院里抢救伤员,他看到过许多前线战友的生离死别,一直无法忘记昆仑关战场。像他这样的老兵,在昆仑关还有不少,但数量正在逐年下降。

  与志愿者一起看望老兵

  要找到抗战老兵的联系方式不容易。记者通过广西慈善组织“壹方基金”得到了参加过昆仑关战役的老兵李日福的电话。

  “让志愿者带你去吧,老人住的地方不好找。”基金负责人“苹果”介绍,志愿者都是兼职,一般两三个志愿者负责一个片区的老兵。

  当天早上8时30分,记者和志愿者“诺言”“微笑”相约碰面。“我们是被临时抽调过来的,平时不负责这个片区。”身穿“关爱抗战老兵”蓝色工作服的“诺言”解释说,自己也是第一次去李日福家。

  老人住在南宁市五一路东南村,我们一行三人一路找一路问,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婆婆知道这个名字。我们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找到老人的家。“这还算好找的,还有些在农村的老兵,光是找路我们就得花一天时间。”

  李日福老人今年94岁了,他一看到蓝色工作服,就握住了志愿者的手。“阿公,我们来看你啦。”“诺言”声音洪亮地说,他怕老人听不见,老人连连点头。

  老人身子骨还算硬朗,但对早年的事情已经记不太清了,他说:“我是宪兵,当时要考的,跟着宾阳县古副县长打日本鬼子,打了一天一夜!有个女的给我们送粮食,没送到就被小日本打死了。”听老人说话时,“诺言”和“微笑”一直握着老人的手。

  他们不怕死但怕被忘记

  “对老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每见一次老兵,我就觉得自己得到了滋养,他们从那么多大风大浪过来,心境豁达。有时候不说话,就待在他们旁边,我就觉得内心很宁静。”作为这个志愿者团队的“老同志”,“苹果”深有感触。

  她印象最深的是参加过昆仑关战役的老兵李接福。老人参加过武汉会战,后来加入国民党第五军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

  “苹果”说,老人对于那段历史记忆犹新,每次提起都会感到很光荣。老人现在住在桂林市临桂县庙头镇,平时喜欢种些花草,还会踩三轮车把花拉到街上卖,“庙头镇的人大都知道这个卖花的老人,却不知道他曾在战场上和敌人短兵相接,搏过生死。”

  每次去看望老人,“苹果”有点开心,又有点伤感。“他们不怕死,怕被忘记;不怕流血流汗,怕得不到尊重。”

  和时间赛跑记口述历史

  广西作家刘玉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不让这些抗战老兵被遗忘。4年前,通过关爱老兵志愿者,刘玉接触到抗战老兵这个群体,从此,他加入志愿者组织,定期看望老兵,并开始采写“抗战老兵口述历史”。

  “俺们57团先是去昆仑关待了几个月,在那边修战壕,筑工事。那时候日本鬼子已经到了昆仑关……鬼子后来在南宁生病了哩,要不然我们也没有那么容易拿下昆仑关……鬼子放了毒,俺们那一夜死了4个人。先前本来讲好要去埋他们的,结果俺自己也中了毒,拉起肚子来了。拉了三天肚子就三天没吃饭,后来全靠连里的伙夫老蒋救了俺一命,俺吃了红薯汤以后就好了。要不是有老蒋帮忙,俺就肯定死在昆仑关了。”

  这是参加过昆仑关战役的蒋昌淮老兵的“口述历史”,刘玉去他家一共去了三次。“蒋老的听力不行,记忆也不太好,对于70年前的往事,时间、地点、人物每次都只能回忆起一些片段。我每次去他家,都要搬一张小板凳坐在他身边和他聊上好一阵,希望能在他那些凌乱的记忆碎片里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4年来,刘玉拜访了在广西的30多名抗战老兵,有怒江边从死人堆中逃出的余国清;桂林保卫战中七星岩里逃出的最后一个幸存者黄海潮;在缅甸为远征军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开过车的伍彪;经历过抗战,向解放军投诚起义之后调转枪头、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唐兴成;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战地政工队15岁女兵许良能……“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心灵史。”

  采写过程很艰难。老人提供的线索往往是零碎甚至错误的,他需要反复核实,查阅资料,用查到的线索重新问老人,再核实。每次访问,刘玉拍视频、录音,只为了回家后反反复复听。

  在他的工作室里,记者看了一段老兵的访谈视频,老人的方言完全听不懂,且断断续续。“这段视频,我用了一个半小时得到了一个有效线索,知道了老人当时是哪个连的。”在刘玉的采访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次,他去老兵家里去了6次。

  “有一次采访,上午老人精神还很好,跟我讲了很多细节。我下午要赶回市里开会,可是心里不踏实,走到村头又返回去,结果老人一句话也不能讲了。每一次看望也许都是最后一次。”

  在刘玉的电脑里,关于老兵的各种资料汇聚成一个个文件,还有个文档,是他不敢打开的,那是一份死亡名单。“好几位都是采访不到一个月,老人就过世了。我害怕自己寻访的脚步,赶不上老兵凋零的速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苦战兼旬 攻克昆仑寒敌胆 扬威万里 扫清倭寇慰忠魂
“钢”和“钢”的对决
每个抗战老兵都是一本史书
新民晚报一寸山河一寸血A09每个抗战老兵都是一本史书 2015-07-06 2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