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不久前的《闯入者》和《念念》,同样是口碑不错的文艺片,同样遭遇“被下线”的命运,逼得导演王小帅和张艾嘉发声明抗议排片太少。在逐利至上的市场体系中,国产文艺片显然遭遇了惨败。但诚如俄罗斯导演萨金塞夫说的那样,一部文艺片的好坏,本来就不是通过市场来证明的。
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现实的喧嚷和压力,逼着他们以逃避的心态走入影院,明星的漂亮脸蛋和特效的宏大逼真,是他们得以暂时脱离现实的“吗啡”。而文艺片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衍生品,对生活的思索与研判,试图重塑心灵的初衷,决定了其难以成为快餐式消费,自然也无法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这样的情形,其实不只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在欧美等成熟的电影市场,表现得同样明显。再讨论下去,又要老生常谈地呼吁中国文艺电影院线快快建立了。对于电影市场来说,海纳百川、百花齐放,不同题材、样式、风格和语言体系的电影同生共长,才能为观众提供最丰富的营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人要摆正心态,在时代变迁、观众更迭的大背景下,为自己的价值观找到更为有效的呈现方法。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