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退休后拍的一大堆照片里,有一张格外显眼:湛蓝的天空下,八名老人一字排开,后面停泊着退休的航母、旁边矗立着著名的“胜利之吻”雕像,大家做着欢庆的手势,其乐融融好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其实八个人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四名中国人、四名阿根廷人,这张“国际照”是怎么出炉的?要从一次美国旅游说起。
圣地亚哥是我和老伴以及同事们那次美国游的第三站,它是加州第二大城市,距洛杉矶200公里。据导游当天的安排有两条线路可选,一是游览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小镇、一是参观泊有“中途岛”号航母的军港,军人出身的我们自然选择了后者。
“胜利之吻”塑像是根据摄影家阿尔弗莱德的照片“胜利之吻”制作,照片摄于二战末期日本投降日,纽约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据说,从此以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数百上千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胜利日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人们视之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象征而更加崇敬向往和平,这也使“胜利之吻”雕像成为圣地亚哥的地标景点。
我和同行的同事是大学同学,都当过海军,后来又分配到同一家单位为海军装备服务。这段经历既让我们萌生了退休老人看退休舰的念头,也促使我们到现场感受一下传说中这座雕像之魅力所在。游客很多,尽管肤色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但在雕像前拍照留念却是大家共同的动作,有时还要排队等候。
我们几个按传统站姿拍完照后似乎没尽兴,此时同行的年轻人建议我们模仿雕像造型拍个“异国之吻”。开始我们很腼腆,在大家的鼓励下,终于壮着胆留了影,虽然胳膊腿不如年轻人灵活,但对拥抱的姿势、身体的倾斜度等动作学得挺认真。我们的模仿引起周围游客的关注,居然还有人鼓起掌来,这掌声虽说弄得我们有点不好意思。这时,不少外国游客受到启发也开始模仿雕像做起了动作,不过游客大多是夫妻结伴,只能互拍单人照,要拷贝雕像不走样有点困难,这时我突然想到,既然是全世界人民纪念和平欢庆,何不让大家体验一下中国人的热心,当一回摄影师,帮他们拍拍合影呢?谁知帮了一对,就有第二对。我们一行人索性分工:同事夫人当翻译、同事和我老伴负责拍照、我则现场组织年轻人协助保管东西。“草台班子”搭好,我们的摄影便进入了流水线。
要拍好“吻照”难度不在语言,而是如何表现出那种战争胜利后的欢欣鼓舞,我们反复比划、取景、抓角度,为七八对来自各国的夫妇拍完照,他们都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去。
这时,终于轮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对热情的阿根廷夫妇,他们拍完照坚持我们大家一起照张合影。我不会说西班牙语,只能对他们说“马拉多纳”,没想到对方马上回应“姚明”,这一来一往,让人感受到跨越国界的共识,就这样,一张表达中阿两国普通百姓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愿望的照片在异乡定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