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我杀了我妈妈》,被惊悚的片名吓了一跳。其实,这是一部描写母子关系的电影,儿子并不是真的杀死了他妈妈,只是青春叛逆期所表达的一种情绪。电影引用了莫泊桑的一句话:“人们爱自己的母亲,不由自主,直到最后分离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感情已深入骨髓。”这部电影呈现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母子之间,表面的恨掩藏着骨子里的爱;爱之深又引发进一步的冲突。影片的这一场景,至今还强烈地留在我的脑中——儿子对母亲说:“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母亲说:“那我明天也会死。”拍摄此片的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当时还只有19岁,影片带有“自叙传”的成分。也许,母子关系对他具有铭心刻骨的影响,几年以后,在他25岁的时候,又为我们拍摄了这部《妈咪》,这是同一主题的变奏,只是没有了恨,只有爱。
电影依然不是温暖阳光下母与子的并肩前行,依然不是柔情月光下母与子的呢喃低语,母亲戴安,儿子斯蒂夫,还像一对冤家,动不动就争吵拌嘴,只是这一次,儿子成了有精神障碍的病人,破坏公物,小偷小摸,说脏话,甚至有暴力倾向,但他对母亲充满爱意。从管教中心被母亲接回家(他在一次咖啡厅纵火中,让多人受伤被管教),他对母亲说:“你总在我的脑海里。”大庭广众下,伸过脸要母亲亲吻;汽车里,躺在母亲的腿上,接受爱抚。母亲失去工作,他帮她擦眼泪:“我们两人是一个团队,我要照顾你,我要保护你。”在精神病院,儿子眼含热泪给母亲打电话:“我想起之前对你伤害,真难过。你真的值得拥有一个比我更好的儿子。”而母亲,为了让儿子变得正常,竭尽所能,开始了一次拯救之旅。看看这位母亲,丈夫三年前去世,为了还债,变卖房产,丢失工作,硬是从管教中心带回儿子。她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让儿子痊愈,“离开他我会很难过,现在的他完全是我的了。”在她的心目中,儿子就是王子。儿子自杀未遂,对母亲说:“我们依然爱着彼此,对吗?”母亲说:“当然,那是我们最擅长的事。”即使最后,母亲不得不把儿子送进精神病院,她仍然说:“因为我还抱有希望。”
这是一对频遭霉运的母子,性格上又都有缺陷。母亲没学历,抽烟、喝酒,满口粗话,但率直、爽快、有耐心;儿子暴躁、暴力,但正常的时候,调皮、有趣、乖巧、有感召力。你有时觉得,他们不仅仅是母子关系,儿子常常试图担负起保护母亲的责任,而母亲也会像个小女孩,手足无措,比如,柜子压伤儿子一场戏。在这对母子共同面对困难之际,导演安排了此片另一个重要人物——邻居凯拉,一个同样陷入生活困境的失语症患者,一个高中老师。她和戴安成了朋友,又帮助斯蒂夫完成课业。他们三人眼看着就要共同让斯蒂夫走向康复,一笔巨额赔偿金,让一切直转急下,斯蒂夫再一次和母亲分离。这多少让人唏嘘。
多兰的这部《妈咪》,有好听的音乐和歌曲,有鲜艳的色彩,有角度特别的构图,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改变画幅的尝试。即使你看完了电影很久,依然会在脑海中回想里面的镜头。看看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段落——母亲不得已送儿子进精神病院,临行前,骗他去旅行。海边,母亲眼里幻化出儿子的未来:雨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身穿毕业礼服拍照,举办婚礼……而这一切,用最美丽的电影语言呈现:抒情的慢镜头、梦幻迷离的虚焦画面、以红色为主的色调……构成了绝美的图景。而接下去的另一个段落,迥异前者:当儿子明白自己被送进精神病院,撕心裂肺地哭喊:“我不要进医院,我没疯,妈妈。”此刻,在母亲眼皮底下,儿子遭医生电击昏倒,母亲却无能为力,只能哭叫:“我是他妈妈。”还有比这更令人伤心欲绝的场景吗?